|
网络拆除了传统熟人社会禁锢的圈层,但我们又通过朋友圈将这种围墙垒了起来;互联网颠覆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但我们又以微信公号的方式把它们从点到面的扩散内涵给发扬光大。网络把我们解放了,但我们从心里厌恶它带给我们的自由。* J, ~' e: W8 d
前阵子微信朋友圈推出了新功能,“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可以选择三天或者半年,以及在不关闭朋友圈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开启或者关闭朋友圈入口。可能在此功能推出之前,作为一个线上熟人小社会,朋友圈议题的同质与重复,“前台与后台”的刻奇与表演,鸡汤与代购的喧哗已经令很多人兴趣索然。2 P% ?7 Y3 V }! S1 y9 l
作为一个影响了几亿人的“超级app”,微信的确在即时通讯、移动支付等领域方便了生活。但从传播层次而言,微信一直以来都是对网络精神的反动。8 p0 S; W, G6 x, ^- F
首先,任何技术,都是镶嵌于社会中的。不管什么技术,在它的文化层面都很少是中立的。作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技术,网络是有精神的。曼纽尔·卡斯特也曾类比马克斯·韦伯所探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指出网络也是有伦理与精神存在的。而具体什么是“网络精神”,也许难以有明晰的边界与答案,但至少包括“无门槛、平等、分享、民主、交互、协作、开放”等。反映到人际关系层次,这与中国传统逼仄的熟人社会相反。$ E2 b/ ~6 r( b, T( O
如今,社会化媒体带来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而社会化媒体的后起之秀,如微博微信,均可追溯到传统的BBS上。在传统BBS上,是以议题分人,或“人以议题分”,不论其它,即人仅凭兴趣参与议题。当年的天涯和凯迪社区,产生了大量有深度的东西,包括较为丰富的事实与有价值的评议。人依据兴趣与议题聚集在一起,脱离传统熟人社会的制约,在议题参与中践行“网络精神”。- u+ i/ H: ], X$ F
而比较而言,微信朋友圈则是按现实社会结构组织的,即“人以群分”,讲究过去在现实中的交集。朋友圈最初主要由熟人关系或者说强关系构成,因而是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化体现。相较于弱关系,强关系一方面更具信任,但也因此对谣言不具备自我净化的能力,对劣质鸡汤和虚假养生段子不具备抵御能力。由此可以看出,BBS充满了网络时代元素,微信朋友圈是对网络虚拟空间传播的一种反动。! n7 ~4 O0 B% X3 G6 s
至于微博,可以说微博利用了西方后工业化后形成的社会人际关系网思路,把BBS里资讯那块儿给拿过来了,而BBS上深入展开讨论的特质,却无法移植过来。因而在微博上,鸡汤、营销号与段子手往往代替了严肃议题的讨论,一方面粉丝愈发频繁的基于非常有限的信息做出重大判断,同时也在反智辱骂中实现了宣泄的快感。微博也许起到议题讨论功能,但与BBS上深入的讨论还是有很大区别。
* M! z; b" o! M3 p0 X 微博与微信的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弱关系与强关系的区别。弱关系的价值在于提供信息。然而,问网络时代最轻而易举能得到的就是信息,令人困扰的往往是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吸收、和消化等。因此,在网络时代,强关系也展现其作用。所以,我们加入微信圈子,最希望的不仅仅是获取信息,而是朋友们对自己关注的信息所持的态度和评估。# Z3 b" F( z5 r3 _+ p: E' }; j; d
然而,从网络精神及其带来的变革意义来看,网络让人从传统的地缘、血缘、亲缘关系中解放出来,可以建立趣缘、价值缘的“轻关系”与“弱关系”。但基于线下关系而建立的微信朋友圈,依然重点在于血缘地缘业缘的累积。微信是对前网络时代传播结构和传播生活的真实复制,而非开放、异质、多元的网络关系。微信朋友圈成为熟人关系对网络关系的驯化,是一种从网络精神的倒退。' T$ k" Z9 l- G1 t
微博是基于社会网络的新媒介传播,本来具有颠覆性意义,但新浪微博构建者对前网络时代的传播结构和传播生活无比向往,从一开始就不断采取措施,使得微博朝传统媒体转化,内涵越来越像旧媒体,甚至比微信也要笨拙粗糙的多。
8 X9 J( w3 y+ x8 G) L 网络带来变革性意义,从社会关系层次而言,互联网拆除了传统熟人社会禁锢的圈层,但我们又通过朋友圈将这种围墙垒了起来。从媒介层次而言,互联网颠覆了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但我们又以微信公号的方式把它们从点到面的扩散内涵给发扬光大。网络把我们解放了,但我们从心里厌恶它带给我们的自由。2 _% l7 R) E8 V+ l* {$ Q1 P; i
更多精彩内容详情请搜索:丁丁贷
( F) J1 q) F& g5 n* `2 B1 i' M7 H% [" k" |* i3 v. y6 @9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