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T9 L. q+ |" v6 ^, w" _
* l* \& `- E% Y* g9 D
?4 T2 B0 @+ x/ N3 K; N ^1 h
' x4 V) X/ \6 L& C/ L 一、莆田九鲤飞瀑 I1 @6 K6 F$ s7 ?* [. s
九鲤湖,位于仙游县东北部的钟山镇境内,系“仙游四大景”之一,传说汉武帝时,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丹成各乘一鲤升天而得名。九鲤湖荡青漾翠,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石之胜,尤以飞瀑著称,素有“九鲤飞瀑天下奇”的美誉,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著名的九漈瀑布群全长10余公里,总落差432米,每漈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瀑布漈、珠帘漈、玉柱漈最为壮观,珠帘瀑从高耸的崖头猛泻而入深潭,水石相激,轰鸣如雷,溅起阵阵雾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特地前来探访,在九鲤湖游记中赞叹说:“即匡庐三迭、雁荡龙湫,各以一长擅胜,未若此山微体皆具也。”。
4 O7 E( z' K" H0 }, n 何氏九仙是我国民间影响最广的司梦神灵,九鲤湖因而以祈梦文化名闻遐迩,是汉族祈梦文化的发源地,其祈梦程式自唐宋一直沿用至今,被史学家誉为研究中华梦文化的“活化石”。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著名者有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宋太师蔡京、明礼部尚书陈经邦、清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等。相传明正德二年,江南才子唐伯虎在此梦见“仙人”赠与一担墨碇,文思大进,后在苏州构筑“梦墨亭”以纪念祈梦之灵验,祝枝山为之撰梦墨亭记。明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清著名学者纪晓岚、梁章钜等人对九鲤湖的梦文化都作过生动的记述。
8 _; p- A+ m m& O, \ 二、莆田龙谷奔泉, J: z- Z3 N7 }' ]$ [
九龙谷,位于城厢区常太镇莒溪,海拨717米,与九鲤湖风景区接壤,鲤湖九漈中的下五漈,尽在九龙谷之中。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旅行家徐霞客沿山中古道,从第九漈上溯到达九鲤湖,游记中记载:“六月初八日,出莆郡西门,西北行五里,登岭四十里,至莒溪。过莒溪公馆,二里,由石步过溪。又二里,一侧径西向山坳,北复有一磴,可转上山。初九日,辞九仙,下穷九漈……自四漈来,山深路绝,幽峭已极,惟闻泉声鸟语耳。第五漈石门漈,两峡削起,一水斜回,下涌奔泉,上碍云影。第六漈五星漈,危嶂屏列,五石会聚;第七漈飞凤漈,左则飞凤峰回翔对之,乱流绕其下,或为澄潭,或为倒峡;第八漈棋盘漈,数巨丈石,裂纹成棋盘,登台观景,飘然欲仙;第九漈将军漈,断崖裂谷,削壁如墙,危峰列岫,林木蓊郁,巍峨的将军岩守护着九雄关。出九漈,沿涧依山转,东向五里,始有耕云樵石之家。”2 \2 i4 U0 J; Z
九龙谷有莆田“后花园”之美称,谷内峰峦起伏,怪石林立,泉瀑清奇,古木苍郁,碧水青山融于一体,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12年被评为国家AAAA景区。
4 a: E x0 y: a 三、莆田林泉禅武) ~% r+ ?3 B0 C$ ]
林泉院,位于荔城区西天尾镇境内,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寺院周围,有九座山围成一圈,形如九瓣莲花,故名九莲山,林泉院就坐落在花心上。九莲山外围山势峻峭,内围以林山为中心,形成海拔500多米的山间盆地小平原,是个易守难攻的藏龙卧虎之地。4 _6 J- C' w3 F3 h: X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感念嵩山少林寺相助之情,准其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贞观年间,十三棍僧之一道广奉命带五百僧兵入闽平暴,来到九莲山,住在林泉院。道广见林山地利,就将林泉院易名为九莲山少林寺,俗称莆田南少林,是嵩山少林寺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
2 z, D8 Q& ^! N3 J# n* \0 F 林泉院以禅武文化闻名。习武之风,始于唐初,其历经磨劫,也与武风有关。北宋时,寺庙兴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僧人500多名,武风极盛,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北腿南拳”。南宋词人刘克庄盛赞“邑之嵩山少林”。清初,因倡导反清复明的天地会组织于此缔结,遭兵焚毁。二十世纪80年代,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被发掘重建,现建筑群依山就势,坐东向西,以护寺河、牌坊、山门、莲花池、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中轴线,并建有偏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等,有楹联题为“少室禅风,一枝锡杖来中岳;林泉灵气,九品莲花涌上方”,规模宏伟,布局匀称,主次分明,古朴大方,重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 V6 R# b3 f7 }3 I& ~5 A) O
四、莆田江东梅影
: J2 p4 B! e( X! f, L 江东村,位于荔城区黄石镇境内,相传为唐梅妃故里。村中有南塘,方圆百亩,清澈如玉;塘中央有梅亭,塘边有白色梅妃塑像,附近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行走南塘畔,碧波荡漾,四周田园稻菽飘香,温婉恬淡的兴化水乡遗韵展露无余。微风拂过草木,如细碎的琴音,仿佛诉说着前朝的往事。
7 C( v7 ~0 S) T% B 梅妃原名江采苹,才貌双全,唐玄宗年间被选入宫中为妃,因生性酷爱梅花,深慕梅之高洁,在居处周围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亭”,玄宗因而叫她梅妃。后玄宗宠幸杨玉环,她独居冷宫,感怀伤世,写下一斛珠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殉节。' n7 j7 i3 { W8 ~4 [. g* x
江东有多处与梅妃生平相关的历史建筑,如浦口宫、飞云庙等。浦口宫供奉梅妃塑像,传为唐代所建,明清两朝先后多次重修,宫内尚存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石碑及郭沫若“梅妃生里传犹在”的诗碑。梅亭中有清状元赵以炯、榜眼何冠英、监察御史江春霖等名人书联。 B" U; G, y7 B# L
五、莆田菜溪幽壑
4 z4 V& _* p! V# N8 E% o 菜溪岩,位于仙游县菜溪乡境内,平均海拔750余米,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兴化县志记载,唐代时凤山九座寺智广和尚云游到此,结庐修炼,他不食人间烟火,以野菜为粮,常在溪边洗菜,菜叶随波而下,山麓村民见溪流上菜叶飘流,因而称为菜溪。清名士严光汉有诗曰:“瀑尽云飞石室开,万山供奉雨花台。游人莫讶溪名菜,自昔茎根逐水来。”菜溪岩集山、水、岩、洞于一体,以清、秀、奇、幽著称,谷深径幽,泉石玲珑,林木蔽空,风日不到。谷中一片巨岩,如斧削剑劈,垂天而下,气势磅礴,与深涧、古木、瀑布、冰臼等景观形成天然的绝世幽谷。其林壑之幽美,水云之静闲,令人顿生闲逸、超凡之心。即使炎夏酷暑,此间犹凉爽宜人,是名符其实的天然避暑胜地。
3 z0 E4 p' s3 r, C7 Y 菜溪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南北朝时,中郎将郑庄创建的“浔阳书院”,是福建最早的民间书院之一,宋状元郑侨等名流年幼时曾在此读书;北宋时,名士陈聘君隐居于此,创建“菜溪书院”传播理学。7 o+ J' t7 Q7 F% C% n- |8 ]
六、莆田永兴画幛
/ [: P1 c3 o, i( I5 Z 永兴岩,位于涵江区大洋乡境内,系瑞云山森林公园的主体景区,与永泰县、福清市交界,海拔1015米,高耸天际,村人常以山间积云判断晴雨,其山有峰、峦、岭、嶂、崖、岩等,千奇百态;其水有泉、瀑、溪、涧、潭、濑等,动静相生。7 Y, J% M! H% S& m# C3 h
永兴岩岩体属于火山喷出岩,节理有孔隙,地下水可渗透,风化较为严重,因而造就了灵山秀石的奇特景观。永兴岩中心岩体“石象岩”高100米,宽50米,形如大象,名为“巨象岩”,岩面奇峭峥嵘,有几处类似骷髅,故又称“鬼岩”。岩底有420平方米的石窟,早在宋元时期,当地人就在石窟中供奉神佛,石窟中有张公洞及仙人洞。2 C% ?7 v: w* n' c
永兴岩上诸多肖形石,如“仙人引路”、“鹰嘴峰”、“石门壁”“十二生肖石”等。莆舆纪胜称“永兴岩削立可三十丈,上有飞瀑霏霏……左有石狮、石象、香炉、玉女诸峰,前有将军石门峰,皆极形似,非他山可比……诸峰成立斧势,最奇则入谷两危献,矗空百丈,苍碧岌嶪,望而知其为异境。”“玉女照镜”是永兴岩代表性景点之一,远望像一位风姿绰约的仙女正对镜打扮,分外端庄秀丽。其中“香炉峰”最奇,一块巨石高悬于天地之间,而底下的支撑点,瘦得似乎马上就要断掉。- {; `+ s& A8 Z( [# t: B2 l1 E
山上有转水寺,旧为古祠,故老相传,那里是“陆禅师曷石回流之处”。永兴周边,山水灵异,1166年、1169年、1172年,相继出了萧国梁、郑侨、黄定等状元。3 ]% V/ x2 _4 s+ B, h1 i* I3 K( T
七、莆田天云石语
a' i5 }6 x! p" w0 b4 Y( I 天云洞,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境内,系大蚶山主峰,海拔398米,兴化湾的船只进出港口,往往以此来定方位。山上岩阵群立,怪石杂陈,洞穴奇多,石像遍布,石鱼鼓、石磬、十八跳石、东西覆船石等秀石奇石,骆驼、鹰、狗等石像群,极为传神,富有灵性,似能言语;最著名的是“三十六碟”,在几百平米巨石顶面上,错落着似盘、碗、碟、汤匙等食具形状的天然石窟,令人叹为观止。9 @4 }$ f j' A4 O% H' K
天云洞是莆仙四大祈梦胜地之一,以道、释、儒相安共祀而见奇,洞中水草能发香气,相传晚唐代诗人罗隐来此,甚为惊喜,题诗为记;山上还多殿堂楼阁,有通明殿、孔子殿、同道寺等,皆倚峰傍石、逢崖就壁而立,密集分布在方圆不到400平方米的巨岩怪石丛中,殿堂与石洞、石洞与楼阁之间,都有曲径相通,景致幽然。天云洞西北一巨石刻:“致雨龙池”,池前一片空地,据说是“恒山草堂”遗址,草堂建于清初,系清初邑儒陈恒山吟读课徒、隐居修身之处。陈恒山携妻带儿,寄情于幽寂,超然于物外,以石为友,以石寄情,以石悟道,孤高介节,尚有残瓦断垣可寻。山中另有大石牛诗牌、滴水岩、第一山、奉谷里崖刻“演屿圣迹”等古迹,其中,“第一山”石刻为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所题。
8 e7 n1 @* R$ L 八、莆田望江竹浪
9 R9 N% L# N* l2 E& n( E7 `9 [0 t 望江山,位于涵江区庄边镇西部,与永泰县交界,海拔1083.4米,是莆田市第二高峰,因在山上可望见锦江入海而得名。旧志记载:“升高远眺,银海渺茫,风樯浪舶,宛在目睫下。”只见秋芦溪蜿蜒驰突于群山之间,在天边形成一线水光,从江口注入兴化湾。
5 J' w d+ @6 x: y 望江山上植被茂密,以竹林为最,自古便有“百里之内皆毛竹”的赞誉,漫山遍野,满目葱茏,千树万竿,亭亭玉立,不愧为山之浪,竹之海。穿梭于竹海间,幽深邃远,生机盎然,碧浪荡漾,优美壮观,人立而似竹,竹雅而近人。0 z$ J' E( x: I" e: B) ^( i
望江山地貌复杂多变,生态差异显著,多奇岩怪石、曲涧幽泉,有他山不可企及的幽趣奇观。山高气候多变,不时云雾突涌,环绕各个山头形成云山雾海,一望无涯;云海之中,偶尔露出高峰,如大海之岛礁,形态各异,变幻莫测。. }5 E1 `6 \- b% g& F+ e# }1 j5 Z
山上有龙穿城、倭寇洞等古迹。南麓有开福寺,始建于唐,寺中尚存一口宋皇祐三年(1051)铸造的千斤古钟。距开福寺一里,有桃源洞,由两块天然巨石堆垒而成,五代时曾有隐士栖居于此。兴化府志记载,宋孝宗年间,名儒蒋万章在桃源洞设馆讲学,广纳莆仙、永泰学子,他教出的学生萧国梁、郑侨、黄定连续三科高中状元。) \8 \. V* w4 P, u9 J" Y
九、莆田麦斜云岫/ \1 |- M: c9 F4 U3 M
麦斜岩,位于仙游县钟山镇境内,南距九鲤湖约8公里,乃石所山主峰,海拔1006.5米,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因峰顶常有云雾缭绕,形成云岫,故又称“云居山”。南宋理学名家林光朝誉之“小武夷”。沿着奇石夹峙、古木掩映的石径攀登,途中峰回路转,拔地而起的千仞石崖藏匿于云雾之中,偶露峥嵘,显得危峭瑰丽。最奇特的是绝顶云居峰的佛光:雨后初晴的早晨,日光穿透表面云层,巨大的光环分内外二层,外一层色彩斑斓,轮廓清晰,内一层较为模糊,中间酷似佛影浮现。从山巅俯瞰,山下林木田园,溪流农舍,如在画中,令人心醉。麦斜之美,出于自然,气象万千,语言无法穷尽。
( ]* ]& J+ k% C0 c2 Z' y+ y# P! G/ q 麦斜岩上有寺,始建于南宋。岩脚一石上刻“樵谷山”三字,据说乃元世祖忽必烈为拒受官爵的隐士林璧卿所书。麦斜岩顶峰上,有一凌空矗立、形如钟罄的巨石,相传天气倏变时,附近村庄可隐约听见巨石发出哐哐作响的钟声,这一带山区便以“钟山”为名。钟石附近有一“占星石”,传宋代史学家郑樵寓山中撰写天文略,于此观察天象。石上刻有百来个篆字,大如龙蛇飞舞,小似蝌蚪戏水,至今无人辨识,被称为“仙篆”。
! h. ~' V) `' {% p4 F 十、莆田妈阁风涛5 I" h- A) Y$ c; P
妈祖阁,位于湄洲湾北岸山亭乡境内,居麒山之巅,与湄洲妈祖祖庙隔海相望。阁高四层32.3米,取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生之意。总建筑面积为2685平方米,基座面积为1568平方米。阁平面为方形,四角减缺,成海棠状。一楼扩出,环四面为敞廊,外面是基座上的平台。二、三、四层逐层收进,屋顶为歇山顶,成前后三重屋脊。造型端庄古朴,兼容传统风格和现代气息。登临阁端,凭栏远眺,长风万里,潮音时闻;鸥鸟低翔,云帆高舞;东望浮曦,紫霄腾气;西眺吉蓼,玉带横江……湄洲湾胜景尽收眼底。
8 g& [' y8 C0 R% j4 R _/ z 妈祖阁2006年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牵头兴建,2008年竣工并对外开放。阁内供奉妈祖神像,设大厅、陈列室、展览馆等,作为焚香朝拜、观光游览、五色土展示之用。大厅立有大型红木屏风,上刻荣获海内外公开征赋评选特等奖的妈祖阁赋一文,句曰:“富贵者登临,当思少欲利生;贫弱者登临,咸念慈怀浩荡。得意者登临,可醒荣辱进退;失路者登临,能使添勇知返。”妈祖阁与湄洲妈祖祖庙、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城连成一体,成为妈祖故里的新景观,弘扬妈祖文化的新载体。( Q6 d0 w W! c. F% x
十一、莆田东甲晨光( n3 J! q2 A2 t5 o$ v1 p6 ^
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位于荔城区黄石镇境内,蜿蜒横卧在兴化湾南岸木兰溪入海口,全长6公里。唐元和年间,为抵御海潮、围垦埭田,福建观察使裴次元筑造东甲堤,历代屡有重修,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护着兴化南洋平原二十多万亩良田。相传,镇海堤存,则南洋平原一年三熟,水乡渔米;镇海堤亡,则南洋平原蒲草丛生,泽国水乡。其意义和地位可见一斑。4 k8 }8 R) E; L1 @7 s7 i
漫步东甲堤,涨潮时,堤外波澜壮阔,堤内安静祥和,一动一静之间,是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与谦卑。退潮时,堤外滩涂绵延,停泊着富有莆田特色的木制小渔船;堤内村落相连,民居鳞次栉比,充斥着浓郁的莆仙风情。若赶在日出之前,在堤上了望,晨光欲现未现,水面荡漾着无声的紫蓝、天际展现出絮絮的早霞、接着水天间露出激情的晨红、江面上倒映着古拙的小船的剪影,组成江天一体的动人美景,故有“东甲晨光”之称。
% N: u5 R0 E8 s6 n2 U0 b 2006年,镇海堤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堤岸有报功祠,系清道光年间邑人陈池养修堤后重建,祠内纪念历代修堤人九位,并用石刻记载了历代修堤的有功人士四百多人事迹。* r7 k- R! t# d' X s
十二、莆田塔斗夕霞
3 Y+ Q5 D& z0 K& L. Y0 R 塔斗山,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境内,山形似螺,亦称青螺峰,耸立在湄洲湾畔、枫江平原上,东临大海,既可俯瞰枫江沧溪两岸风光,也可眺望湄洲湾千顷碧波。每当旭日初升,放眼东南海面,但见烟波浩淼、霞光万道,气象万千;而当夕阳西下,枫江两岸,晚霞与归鸟齐飞,灯火与归帆相衬,故有“塔斗烟霞”美称。9 R* A" N/ b* T5 N- @9 y+ w
塔斗山上,有年代久远的航标塔,俗称望海塔,也称天中万寿塔,创建于五代年间,形制特殊,如古印度阿育王王冠,是名闻全国的古代石塔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西有建于唐宋年间的文昌阁、会心书院、崇正祠等。会心书院前身叫青螺草堂,是枫亭附近学子读书、作文的好所在,宋端明学士蔡襄、宰相蔡京、元朝状元林亨、明朝布政司右参议陈迁等都曾在此读书,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多次登塔斗山,在会心书院设坛讲学,并题写了“敬义堂”的匾额;历代名人陈洪进、王十朋、戚继光、陆秀夫、林兰友、郑纪也曾在塔斗山题诗留字。塔斗山周围还有朝天寺、元代肖妃墓、兰友祠等名胜古迹。, S, b) [ {! J; ~( o6 ]: J
十三、莆田天马悬梯
8 ?% N0 c3 r: V7 S 天马山,位于仙游县榜头镇境内,海拔655米,因主峰山势巍峨,状如天马行空而得名,系“仙游四大景”之一。天马山以“险幽”著称,山分五峰,水流七漈。五峰为天马、龟柱、双兔、天梯和海日峰,七漈为鼎湖、丹室、龙首、药槽、天门、天津和松关漈,景致天成,各具风姿。鼎湖漈一侧,是倚天小径,傍崖临涧,蜿蜒悬空,如云梯悬于空中,异常险峻,拾级攀援,如登青天,被称为“天梯”。登上梯顶,峰回路转,曲径幽深,过凌空飞架在深涧上的聚仙桥,往西有深潭,潭傍峭壁,临空有清泉奔泻,经多次跌宕坠入潭中,这便是天津漈。漈上有一峰突起,险峻逼人,黎明时站在山顶,能看到壮丽的日出奇景,这便是海日峰。
7 }0 V! T/ u6 a$ z9 F; } 山中有天马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寺门镌刻的清代楹联“入天出天游行自在,是马非马色相皆空”、寺中悬挂的清代“秘诀延年”匾及古香炉,被视为镇寺三宝。 G q3 I1 d( B0 C1 C- P7 D: s
十四、莆田圳湖映碧& a- ]+ d0 A0 i3 y
东圳水库,位于城厢区常太镇境内,延寿溪中游。水库拦河大坝像一座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天马、地龙两山峡谷之间,将莆田西北部山区大小溪涧之水,汇聚于此,形成一个面积10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库面呈桑叶形,犹如一面明镜,四面青山环绕,树木蓊郁,苍翠的远山近景倒映在澄碧的湖水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晨昏浮光跃金,碧波荡漾,水鸟翱翔,景色怡人;月夜清辉直泻,湖光闪烁,静影沉壁,幽雅静谧。凌波荡桨,泛舟湖上,如入仙镜,其乐无穷。十几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点缀其中,像玛瑙、翡翠镶嵌在玉盘上。
9 {- a; T: C4 ^4 u5 D 东圳水库于1958年6月动工兴建,1960年4月竣工通水,总库容4.35亿立方米,具有灌溉、防洪、发电、航运、游览等作用,是福建省大型水库之一,也是莆田市的“大水缸” 和生命线工程,2012年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水利风景区。环库区遍植枇杷、龙眼、荔枝三大名果及各类杂果,四季飘香。1962年,郭沫若来莆参观时,曾赋诗盛赞。
, v; M% e) H# K0 c 十五、莆田浮曦春赏
( X' p8 ]% A8 r# P3 x' N 莆禧,古称“浮曦”,位于湄洲湾北岸山亭乡境内。明洪武十四年(1381),此地设莆禧千户所,隶属于平海卫。二十年(1387),始建防倭军事城堡,拆东甲“镇海堤”石料,筑平海城和莆禧城。因莆禧所为守御千户所,故称“所城”。城墙围长590丈,墙高2.1丈,宽1.2丈,有城垛1049个,警铺24个;城门4座,门上建有城楼,并筑月城;城之东、南、北三面临海,每当晨曦初现,岚光海雾幻作一袭绛纱披挂其间,像在茫茫苍波中浮立,故美其名“浮曦”。城内有青石铺设的十字街和城隍庙、天妃宫,及宋大安桥石碑、明八卦井等古迹,城外有戚继光塑像,步入斑驳的城门,让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 W' d+ `' t! B2 L
莆禧城东北角约三里许,有紫霄洞赏春台,这里古榕参天,怪石嶙峋,摩崖题刻比比皆是,系莆仙四大祈梦胜地之一。拾级而上,“洞天”二字赫然入目。“紫霄洞”、“望仙门”、“普陀庵”、“九仙阁”等景点各具情趣。传说何氏九仙饮龙津庙井泉,仙眼全开,到此眺望东海胜景,后人因此修九仙阁祭祀。阁西有赏春台,以巨石削成,四方整齐,上面平坦。据说古时名人骚客,多会于此,论古谈今,下棋作赋,而当地百姓也素有登山春游、祈梦的习俗,所以,这里流传着许多仙洞“乞仙梦”的传说。伫立赏春台上,下望就是莆禧城,观不尽春花烂漫,田畴如锦;赏不完舟楫如梭,港湾似镜。" ^7 u! i% f# p. e9 c4 X3 g
十六、莆田五侯秋望
) t. C- x' v% q0 x& _ 五侯山,位于兴化湾南侧,绵延笏石、北高及东峤等镇,海拔约400多米,为莆田沿海第一高峰。莆舆纪胜称,从不同角度仰看山体,所得形状不一,因其形状酷似巨型笔架,得名笔架山;而从正面望去,则有五座山峰,故称五侯山;另从壶公山东北侧远望,山体有如双髻,故又称双髻山。秋高气爽之日登上山巅,居高临下,极目平海、湄洲、兴化三湾和南北洋平原,眼前豁然开朗,海湾港口、原野田畴、林木溪流,织成一幅濒海地区的山川风物巨画,自成格局,自有风情,不禁令人逸思勃发,兴味盎然。3 L; f) Y9 f& g
山间有古庙、洞岩多处,以“仙女洞”风景最佳。莆仙四大祈梦胜地: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其中“秋仙女”正是笔架山上的“仙女洞”,镶嵌在崖边的天然巨石之上,下临万丈深渊,周围苍松掩映,怪石嶙峋,奇秀惊险。每年秋季,八方香客纷至沓来,寻幽探胜,求卜祈梦,络绎不绝。附近有通明殿,殿中一长约米半、酷似笔峰的岩石,上刻“正来一雪山”,落款“正德”,相传是明正德皇帝游江南时留下的御笔。殿中还存有清代名士郭尚先侯山玉皇庙碑文。5 s' b) i. N5 e1 k0 F$ J
十七、莆田仙洋戏水
, N7 M4 m7 a( r& m, u8 Q 仙水洋,位于仙游县与德化县交界处,在九座寺以西,有大溪涧,涧水琤淙,蜿蜒数里,流入凤山村,溪面变宽,溪床平展,溪流轻缓,水深没踝,接近膝半,沿溪延伸约1公里,是罕见的浅水广场。溪面最宽处达数十米,岩石溪床平滑如砥,系整块棕色平坦石皮构成,净无砂砾,布水均匀,在阳光照耀下波光潋滟,流淌着一种清澈的原生态之美。夏秋季节,入溪踏水而行,随溪水从田野间穿过,如行水上天街,沁凉无比,身心舒展自在,情思灵动欢悦,充满山野情趣,是远离喧闹、洗涤尘土、补给身心的绝佳去处,可以将心神完全沉浸在大自然最神奇的赋予中。
' D* m4 f" `; d7 [0 T 仙水洋两岸,重峦叠嶂,松柏掩映,山环水抱,环境清幽,有着与世隔绝的宁静。周边村落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缓缓的水声,清澈的鸟鸣,袅袅的青烟,斑驳的泥墙,古旧的木门,苍老凝重的砖瓦,如同一幅水墨画,透出自然的逍遥与自在。
+ `+ n7 y9 v9 } 十八、莆田清塘栖鹭% O$ v4 Q$ b& B
清塘,古名国清塘,位于秀屿区笏石、荔城区黄石两镇之间,开凿于唐贞观五年(631),由木兰溪支流灌注而成面积近2000亩的泱泱水泽,是莆田南洋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水域辽阔,泥沙较多,民间俗称“土海”。国清塘上接谷城山,下抵笏石山,东倚天马山,西望壶公山,仿佛一面镜子,倒映着天光云影,碧野青山。巨大的湿地面积,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白鹭等数十种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殖,白鹭时而在塘边悠闲地散步,时而展翅高飞,掠过水面,栖息在随风荡漾的芦苇上。日照、云烟、山色、水光、沃野、草木、飞禽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田园诗意图。0 a$ N% O+ L" o- o
自唐以降,历代文人墨客常来此游赏,漫游探胜,吟诗作赋,为国清塘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咏。宋代理学家林光朝见国清塘“澄碧万顷,壶山、谷城山倒影其中”,诗兴大发,写下七言长诗城山国清塘,有“小舟塘外日溶溶,渔歌忽断荷花风”之句;宋景祐进士郑伯玉泛舟国清塘,作夏日国清塘泛舟诗,有“水满人如天上坐,波澄舟在镜中行”之句,写出国清塘之情态。朱熹、郑樵、陈池养等名家也曾留下赞美国清塘的诗咏墨宝。/ _5 ^* _% V$ R; [. A; U3 e7 V
国清塘是莆田最重要的湿地之一,已开发建设“土海生态湿地公园”,栽植垂柳、榕树、芦苇等植物,形成湿地景观,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重现“清塘栖鹭”“碧野濯缨”“天光云影”之美。
) ^3 x. Z6 p% M0 }7 }6 W9 C 十九、莆田凤顶无尘
6 d9 C. M [0 C) D7 N4 l- `4 i( i 九座山,位于仙游县西苑乡境内,重峦叠嶂,巍然高峙。明弘治兴化府志载:“九座山,旧经谓八峰环绕一峰,故名九座。自仙游望之,正在西北。其山高大,是为众山之祖……山有盘髻峰,盖中峰独峙,上有嘉木异卉,四时不改。”九座山有凤凰来仪的山形,九座寺建在凤顶冠上,故称当地为“凤顶”,方圆数十里间,山水秀洁,清幽脱俗,是一片半封闭的净土,高山、流水、丛林、石景、古塔,组成简单而神奇的风景。, `( y3 q8 `. m- `+ c' F7 G) f. W
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由智广禅师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六年,寺舍院九座相连,规模宏伟,鼎盛时僧众有500余人,是唐代仙游最大的禅林宝刹,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著名诗人刘克庄等曾在此留下墨迹。寺西有无尘塔,亦建于唐咸通年间,为寺僧圆寂后火化的荼毗塔,宋崇宁间赐名“无尘塔”,由蔡襄题写,是省内罕见的最具特殊形态的唐代古塔之一,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 l/ S' c8 o4 D8 d0 q2 N w2 O4 ` 九座寺西去十三里处,有“十八股头”等岩群奇观,怪石嶙峋,奇洞遍布。再往西行,有闽中第一高峰石谷解,主峰海拔1803米,冬季的石谷解常下雪,皑皑白雪,藏着另一番洞天和几分神秘、妖娆。
& b8 B( M+ e- h7 n2 w+ o) X 二十、莆田龟洋积雾* y' `6 t/ ]1 |' x3 O( ~$ a
龟山,古名龟洋,位于城厢区华亭镇境内,距莆田市区以西15公里,因群山中一片平地形似龟壳状,且南倚之紫帽山昂耸犹如龟首,故名。龟山峰峦重叠,岚雾弥漫,清幽阴凉,林深树多,滴水不绝,自古就有“龟洋积雾”之称。尤其春夏多雾,春季盆地周围饱含水汽,遇晴则蒸发为雾,聚成云海;夏季午后多雷阵雨,翌晨就出现平流云雾,有如白雪堆积。
1 Q! S* j ]/ o( F 龟山上有福清寺,是一座千年古刹。相传唐长庆二年(822),无了祖师从莆田登山西行,一路策杖披籁,攀藤附葛,来到三紫山一处平坞,发现密林复被一坳,泉水潺潺有声,祖师走向坳边掬水解渴,迎面走来一只六眸巨龟,引领四小龟,齐向祖师三复行礼,尔后消失无踪。祖师顿然醒悟,即结茅为庵,开山建寺,白天种茶,夜间悟道,盛名远播。咸通十一年(870),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到后梁贞明年间(915-920),闽王王审知给寺院赐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乃清光绪三十年(1904)重建。寺西有无了祖师墓塔。斋房中有多个石槽,最大的可储水万斤,刻有“元祐四年十一月”字样。据传明礼部尚书陈经邦出仕前,曾在寺内寒窗苦读,并题有一对楹联:“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5 P5 B. @8 p p3 j+ U$ q3 Q' x
龟山盛产名茶,以“炒绿”茶叶最为著名,宋莆阳志记戴:“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明代所产的“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
6 @ g% }- n; N2 ` c# v* s 二十一、莆田蜚山霜月+ ]8 J6 [- h+ A) D7 l
大蜚山,古称飞山,分为大小,位于仙游县城北,系境内五大山脉之一。八闽通志称,“大飞山、小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如飞扬之状。”蜚山乃自九座山绵延而来,蜿蜒百里,矗为大蜚、小蜚二峰,是鲤城盆地的屏障,有九龙岩、富洋道场等十八胜景。
/ w, z- u: m1 P 大蜚山麓的九龙岩,以水见长,山间有瀑布二漈。第一漈称“蒙泉”,高三丈多,阔一丈余,上窄下宽,呈扇状,远望如一匹白缎从山顶飘下,微风吹过,激起晶莹水花,如散珠,如玉屑,如柳絮,在空中迷迷蒙蒙地飘散,“蒙泉”因此得名。宋代理学家朱熹弟子、闽中理学名家陈宓作诗咏赞:“仙溪七十里,半世始闻名。一日见山面,千年怀友情。古匏浮醾酹,清水照尘缨。霜月亭亭白,连床话到明。”足见九龙岩的吸引力。而九龙岩的霜月,更是引人眷恋,在月明之夜,登大蜚山,坐蒙泉边,看水潭若冰壶贮凉月,听虫声啁啾,别有一番意蕴,不觉缱绻、陶醉,今人古人同此情怀。
' A" v. p4 _$ g7 @* u/ g 大蜚山优美如斯,赢得无数高人名士的垂青。唐时,高僧瑞香禅师于此开辟富洋道场,建东西塔、堂。宋时,喻景山慕名来此隐居读书,在崖壁刻下“大飞书院”“挹飞”“煮茗”等篆书;史学家郑樵也曾到此游憩,篆“小夹漈”三字。0 v z2 f2 O) \3 g) e
二十二、莆田雁阵归舟2 ^( s. A$ W, p+ x9 S& w9 t
雁阵山,又称岩浔山、鳌山,海拔约50米,位于涵江区三江口镇境内,是涵江沿海最高峰。旧志书有载:“岩浔山,发脉自囊山,屹立海滨,高阁层轩,东望大海。唐时初立,以稍障东方之缺。”其山状如大鳌之头,故名鳌山。因东面濒海,海浪滔滔,渔舟点点,海阔天空。深秋之际,退潮之时,鸿雁成群结队在此栖息、觅食、过冬,故又名雁阵山。
# Y- {2 [1 v* c5 k5 n+ a$ v# A( O ^ 山上有登瀛阁,旧为南宋状元黄公度读书处,阁额“登瀛阁”三字,为黄公度中状元后宋高宗御笔特赐。黄公度乃莆田城内黄巷人,少年时寄于鳌山姑母家,在山上结庐苦读。有志载:登瀛阁曾毁废,明万历年间,国子监祭酒、左春坊使林尧俞再建一座七层石塔于其上,为船只夜航标志,与海上的塔仔塔遥遥相对。二十世纪初,莆田人下南洋,船走三江口,石塔成为家山最后的象征。近年,鳌山村重建阁、塔,圆了海外侨胞返乡探亲时“未到唐山地,先见雁阵塔”的梦。
2 j j; I* t1 U" W d 山上另有雁阵宫,又名昭灵祖庙,始建于宋元符三年(1100),祀三殿真君,从祀首创晒盐法而被民间奉为盐公宋代邑人陈应功,是周围村庄较为信仰崇祀的宫庙。宫中一块拜石,有几道天然裂痕,裂痕交错处略显凹型,中有一小孔,习习生风,用水注入,终不见溢满,亦不知流往何处。9 l+ M# e- }3 l1 Q, t2 z2 L
二十三、莆田尖山瞰海
) _' l* H5 O' v% ^5 g8 K0 S 尖山,位于秀屿区南日镇中部,是南日岛的标志性山峰,海拔100.2米,以头尖得名。岛上渔民出入东海捕鱼,均以此山为指南针。山上巨岩遍布,树木葱郁。置身尖山之巅,饮风俯瞰,岛上风光,尽收眼底:但见远天大海,无边无际,十八列岛如一颗颗珍珠,撒落在波澜壮阔的海洋中,点点云帆,明灭不定,岛礁、港湾、鱼排、船舶,组合成一片如诗如画的海上牧场;岛内田畴苍翠,石屋错落,风车旋转,依序绵延数十里,堤岸、沙滩、树林、村落,排列出一种风情迥异的海上景观。; ~: x( r1 t+ O- o. o
南日岛陆域面积52平方公里,由111个岛礁组成,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岛礁有18个,素有“十八列岛”之称,海岸线总长66.4公里,是福建省第二大岛。民国二十六年,萨福榛著南日岛志,记录岛上有浮斗观日、九龙险峻、尖山望远、海会古墓、西寨晚照、皇帝帽、皇帝山等胜迹。
1 t1 O3 C6 B9 w! W9 w6 C 尖山顶有玉皇宫、关帝庙。南日岛烈士纪念碑屹立在尖山之腰,碑高约8米,碑身有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等人的题字。/ X7 R- D* B- J. Q
二十四、莆田鹅尾观澜' z7 D: g" |7 }5 P( X
鹅尾山,位于湄洲岛东南端,因形似鹅尾而得名,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公园,又名鹅尾神石园,占地约32公顷。由于受风蚀、海蚀的双重作用,山上形成众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象形石,如海门、龟石、飞戟洞、斧劈崖、妈祖书库等,千姿百态,形神俱佳。鹅尾山的地表材质,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罕见的海蚀地貌,是一亿三千多年时间风化而成的独特奇景。登临鹅尾山,可驻足赏石,领略大海与石头共同创作的艺术杰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沧桑风化成的峭丽;也可扶石观澜,看海色波光,听大海与岩石共同谱就的交响曲。0 q5 H. t0 G1 J0 k4 \
从鹅尾神石园一路往北到九宝澜黄金沙滩,是赏石、观澜、听涛、冲浪的绝佳去处。九宝澜沙滩绵延3000米,纵深300~500米,坡度5%,呈波浪状缓缓斜入大海,滩平坡缓,沙细如面,是天然的海滨浴场和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闲宝地,前临碧波万顷,后枕绿茵千畴,宽敞平坦,状如一钩新月,悬挂在湛蓝的大海上。到宝澜沙滩游览,最好的时辰是晨昏和月夜,每当明月升起,沙滩一片皓白,海上万点粼光,此情此景,正如明代秦邦錡登湄洲山谒天妃圣宫诗中所描绘的那样,“月满琼波诸岛静,潮来银屋一帆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