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回复: 0

[随笔札记] 2025年9月3日大阅兵(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一些感悟和人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莆田人 于 2025-9-6 22:33 编辑

    从宝马少年到赌场狂徒,溺爱三十年反噬三代人,铁窗内外皆是破碎人生。2025年7月,李双江儿子李冠丰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一夜之间赔光了800万美元,他在美国的赌博行为累积了巨额的债务,银发老父颤步填窟窿,以偿还儿子的债务。
    人性的枷锁是什么?社会学家费孝通说得很明白:“年轻人被欲望困住;老年人被回忆困住;强大的人被骄傲困住;弱小的人被恐惧困住;聪明的人被思虑困住;愚笨的人被迷惑困住;富有的人被守财困住;贫穷的人被索取困住;农民被土地困住;商人被利益困住;文人被名声困住;工匠被手艺困住;官员被权力困住;隐士被孤独困住;勇敢的人被鲁莽困住;胆小的人被退缩困住。”这番话如同一面明镜,照见了不同境遇下人们内心的桎梏——无论年龄、强弱、智愚、贫富,人人都背着属于自己的“枷锁”,在人生的道路上步履蹒跚。这些枷锁看似源于外在的身份与处境,实则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执念与局限。从古至今,无数哲人与智者都曾直面这份困境,试图在枷锁之中寻找突围的路径。他们的思考与实践,如同穿透迷雾的光,指引着我们如何在束缚中看见自由,在局限中实现超越。
    昨天我的宏观研究员朋友(即将失业版)跟我讲现在“读书无用论”已经进化到2.0版本了:原来的读书没用,是很多大老板都是初中小学学历,一样可以发财;现在的读书没用,是很多人读到985硕士毕业,出来一样送外卖。
    绝大多数人都缺乏一种「改进」的意识。例如说你告诉他一种更高效的工作方法,他不愿意用,觉得要重新学很麻烦。他们并不在意效率。也有极为稀少的人,认为「改进」是一种人生态度,他们对效率有着天然的追求,热衷研究尝试各种方法提高效率。他们无法忍耐低效,无法忍受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哪怕没有任何奖励,也愿意去把事情做的更好。哪种人更容易成功,不言而喻。
    判断自己是否在增长,有两个关键角度:第一,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还可以复用,还可以继续让你受益?如果不是,你可能只是在挣扎,而不是在增长。第二,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否存在毁灭性的风险?如果是,即使短期有收益,也只是无法长期增长的赌博而已。把这两个要素把握好,稍微给点时间,五年以上,你自己都会对于自己的增长幅度感到惊讶。
    时间长了,很容易看出大部分人的行事模式的缺陷:第一,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耐心积累,在任何竞争中都没有明显优势。那么日常自然也会非常辛苦非常累。第二,因为急于求成,容易利令智昏,常把自己置于看上去概率不大,但可能彻底毁灭的风险之下。遇上一次,就把之前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全部葬送。
    个性是人的自我感的一部分,改造个性让人本能的觉得是对自我的背叛,所以一般人缺乏意识和动力去主动改造其内核中一些明显过时的设置。个性改造像是一个对自己的可控爆破(controlleddemolition)。过程颇有些疼痛。但当你经验积累越来越多,对疼痛承受的阈值到达一定高度,开始尝到甜头后,就会开始更加主动的对自己的各种陈旧的默认设置,进行定点可控爆破。
    要有多少的阅历才能这样清醒:“我现在不和别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道疤,永远都存在。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地球是方的,你只需要笑着对他说,是的,你真厉害。无所谓争辩,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这番话戳中了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痛点——我们曾执着于说服他人,却忘了认知的壁垒难以靠争辩打破;曾期待善意被永远铭记,却在一次次失望中明白人性的常态。可这份清醒,从不是靠“熬”够多少岁月就能获得,而是在经历过误解、委屈与释然之后,对人性与自我的重新审视。
    一般人和富人之间有两个重要的东西是平等的,一个是时间,大家都差不多(即使医疗再好也不会差太多,长期都会死),一个是读书提升认知和视野。读书这个杠杆,就时间和成本而言,一般人和富人没啥差别,一定时间下,所阅读的数量差不多的。
    但是发现一个现象,越是顶级富人越喜欢阅读,推荐书单很常见,比如巴菲特芒格美国那一帮熟悉的顶富。反而一般人不怎么读书也不怎么相信阅读能带来什么改变什么。这个可能就是习得性无助造成的。或者是读的书是常见的平庸,或者是见效慢,感觉看不见效果后,慢慢就不再相信,慢慢就习惯没有书的生活。此种认知的固化会造成灵感思路更少潜在的机会更少,进而恶性循环。丢掉了阅读这个人生的大杠杆,对比富人的优势更少了。
    精明的人会在处于劣势的时候不惜代价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杠杆寻找突破的机会。
    腰里挂着剑,但是轻易不用,坚持讲道理,这是君子之道。腰里挂着剑,随时随地拔出来伸到别人眼睛前面说“喏!这就是我的道理”,这是莽夫之道。腰里没有剑,却到处跟人讲道理,这是愚人之道。只要世界上还有人信奉“要么我给你跪下,要么你给我跪下”的世界观,君子就不能解剑。
    《反脆弱》里讲过,存在多次、持续的小失败,才是对整体系统安全性的support。这个道理放在很多领域都适用,比如长期无菌环境下并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反而是可自愈的各种小感染让人类免疫系统得到一次次的进化。
    辣翅代表了人类进化的巅峰——你吃着鸟类用来飞离捕食者的翅膀,上面沾满了用辣味作为防御机制的植物粉末。——Lord_Yharim
    被《人民日报》中的一句话激励到了:"如果你不花时间,去创造你想要的生活,你将被迫花很多时间,去应付你所不想要的生活。成功的路上,你需要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突破。等待和拖延是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犹豫不决是你最大的敌人。能看书就不要发呆,能睡觉就不要拖延。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青春得在美好事物上发力。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应该把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其他的尽人事,听天命。不要对任何人有过分的期待,因为有期待就一定会有落差。能得到是惊喜,得不到确实也是人生的常态。一个人使劲踮起脚尖靠近太阳的时候,全世界都挡不住她的阳光。
    202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示了包括高超音速导弹、歼-20隐身战机等新一代国产化装备,体现军事科技跨越式发展。‌‌
    要有多少的阅历才能这样清醒:“我现在不和别人争吵了,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蛇不知道自己有毒,人不知道自己有错。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道疤,永远都存在。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说地球是方的,你只需要笑着对他说,是的,你真厉害。无所谓争辩,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这番话戳中了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的痛点——我们曾执着于说服他人,却忘了认知的壁垒难以靠争辩打破;曾期待善意被永远铭记,却在一次次失望中明白人性的常态。可这份清醒,从不是靠“熬”够多少岁月就能获得,而是在经历过误解、委屈与释然之后,对人性与自我的重新审视。

    1、偶然翻到戚继光这段话很有价值,用在干别的事情也是一样。首先是要敢想敢干,在实践中培养技能。否则哪怕身负绝世武功,不敢涉事也是不行的:“临敌之时,不必十分武艺,只学得三分亦可无敌。奈每见敌时,手忙脚乱,平日所学射法打法,尽都忘了,只是互相乱打,已为好汉。如用得平时一分武艺出,无有不胜;用得二分出,一可敌五;用得五分出,则无敌矣。虽谚有云艺高人胆大,殊为不然,必须原是有胆之人,习得好艺,故胆益大。无胆之人,平日习得武艺,十分精熟,临时手软心颤,举艺不起,任是如何教习,亦不得胆之大也。”
    2、在传播中有一个反常识的现象:一个谣言越是拙劣,反而越有可能筛选出最忠实的信徒,试图说服他们就越难。就算有一天铁证如山摆在面前,除了极个别诚实的人,大部分仍然会用其他方式自圆其说,比如“哪怕证明了这一点,别的也无法证明”,或者直接从道德和情感层面攻击不信谣的人。这是失调导致的。因为谣言足够拙劣,这件事很难解释成“我只是被骗了”,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我”的个人色彩,“我也许是个傻子”或者“我在这件事里没安好心”,这些想法是如此清晰可辨,又如此让人不安,所以他们才需要加倍努力地维护自己。——J.K.罗琳早就借邓布利多之口描述过这种心理:“我们很容易宽恕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原谅别人的正确。”
    我们大多数人一直熬夜晚睡的原因,其实就是不想结束这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一段时间,同时也不想面对睡醒后就要开始的明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欢迎加入我们

x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

闽公网安备 35030402009042号

©2012-2013 Ptfish.org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闽ICP备13000092号-1
网上报警
郑重免责声明:莆田强势社区(ptfish.org)是非商业性网站,不存在任何商业业务关系,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免费分享的社区。
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转载内容。如有侵犯隐私版权,请联系纠正、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为网友转载出于学习交流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赞同其观点的真实性。
GMT+8, 2025-9-7 20:33, Processed in 0.067310 second(s), 21 queries,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de ©2003-2012 2001-2025 Comsenz Inc. Corporati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