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21664|回复: 0

[本地杂谈] 莆田仙游县历史发展全面剖析解密,解开那一层我们不知道的那段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0 14: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莆田仙游县县历史自序
  

        莆田仙游县,一个美丽的地方,生我养我的故乡。这里地处闽中,山川毓秀、气候宜人,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何氏九兄弟乘鲤飞仙的神奇故事自古便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自唐圣历二年(699年)莆田仙游县正式置县始,莆田仙游县的历史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莆田仙游县人民在这片大地上写下了辉煌的历史。这里曾孕育4名宰相,5名状元,2名侍郞,近700名进士。曾有过“科甲冠八闽”的盛况。
  如今,莆田仙游县正全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心城区和环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也在加紧进行中。一大批项目正紧锣密鼓的展开,相信莆田仙游县的明天会更美好。
  在编写“莆田仙游县历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发现自己对家乡历史的缺乏。同时也觉的我们的历史教育对于乡土历史还是比较薄弱。许多学生对整个中国宏观历史头头是道,但对家乡历史却知知暗甚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章 莆田仙游县概况
  一、地理位置
  莆田仙游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位于东经118°27'-118°56',北纬25°11'-25°43'之间。县境东邻莆田,西接永春、德化,南连惠安、南安、泉州鲤城区,北介永泰,东南濒临湄洲湾,挨天然良港秀屿港,靠肖厝港口。县域东西宽49公里,南北长63公里,海岸线长5公里,区域总面积1815平方公里(折合272。2万亩),其中耕地35.5万亩,山地203万亩,有林地178万亩。从县城至福州交通里程152公里,至莆田44公里,至泉州85公里,至厦门192公里。
  莆田仙游县山川毓秀,气候宜人。县域整个地势顺趋木兰溪,西北高东南低,形成“马蹄状”,沿海、平原、山区层次分明。著名的东西乡平原是鱼米和蔗糖之乡,东北角的“兴泰里”和西北角的“莆田仙游县山”是著名的珍稀林区。全境分布着“七山一水二田”。夏无酷暑的亚热带海洋季风,这些良好的环境为山海发提供优越的条件。莆田仙游县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中部.北纬25°09′-25°44′,东经118°27′-118°56′。总面积1842.1平方千米。
  二、地质构造
  莆田仙游县县大地构造位于东亚新华系第二隆起带的东部沉降带和南岭纬向构造体系的交汇处。此外,还有北西向构造。这三组构造互相折冲交汇、叠加的结果,深刻地影响境内地形的山河大势。
  褶皱在境内不居重要地位,构造主要表现为不同走向的断裂。
  东西断裂带
  东西向断裂是福建“漳平--莆田仙游县东西向断裂”的东段,为南岭纬向构造在福建的主干部分。东西向断裂在莆田仙游县又分为南北两带。
  南带:为“永春城关--莆田仙游县盖尾断裂”的一段。木兰溪干流自度尾至莆田濑溪就是本断裂带经流水冲涮侵蚀而成,顺断裂破碎带有东西向燕山晚期石英闪长岩岩基侵入。本断裂带内有度尾岭尾、赖店温泉、榜头南溪等三处温泉出露。此外,莆田仙游县县南部的洪山--大帽山、枫慈溪中游河谷、西崩山--莆田邱秀山、湄洲湾北岸都成东西走向。
  北带:称“莆田仙游县小沽--福清东张断裂”。北带西段位于本县东北部,受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折冲叠加,所以山河走向较为复杂散乱。东段在莆田及福清境内发育成大洋溪及东张溪。
  新华夏系断裂
  本断裂有许多近于平行的次一级断裂,成北东--北北东走向,斜贯莆田仙游县全境。自东至西有:“莆田仙游县郊尾--莆田华亭断裂”、“游洋--榜头--鲤城--龙华断裂”、“游洋--钟山--书峰断裂”、“游洋--石苍--象溪--社硎--度尾断裂”、“兰石--书峰--大济断裂”等主要断裂。鲤城以北的大蜚山--宝峰一带丘陵地带,东西距离16公里的范围内,沿北东--北北东走向裂侵入的燕山晚期花冈斑岩脉即达30--40条之多。
  东南火山岩带
  莆田仙游县县是福建省东南火山岩带的一部分。火山岩分为中生代晚侏罗纪和白垩纪两期。前者分布于县境绝大部分地区,后者主要分布于凤山、石苍、象溪、游洋一带。两期火山系共占全县地表地层的70%以上,其余30%主要为燕山早期及晚期各类侵入岩。书峰及游洋东部有古火山口遗址各一座。
  北西向断裂
  莆田仙游县县北西向断裂相当明显,多成平行等距排列,它们多数为张性及张扭性断裂。岩层断裂带破碎严重,受地表径流侵蚀易发育成河流。溪口溪、大济溪、仙水溪、九鲤湖溪等木兰溪一级溪流就是北西向断裂破碎带形成的。
  由于受新华夏系北东及北西两个构造体系复合、折冲、改造的影响,莆田仙游县县河流无论大小,或干流、支流,它们在上下游之间,都是北西向与北东向交替成90度转弯。
  地势
  莆田仙游县县地处戴云山脉东坡,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主体成向东南开口的马蹄形。境内以丘陵为主,盆地、河谷错杂其间。各地海拔差别很大,西北边境的石谷解海拔1803。3米,是全县最高峰,东南部枫亭海滨海拔仅5米,是全县最低点。境内分成四个不同的地貌地带。
  地貌类型
  山地 主要分布在县西北部、东北部及东、西、南部边境。西北部的凤山、西苑、社硎乡多为中山,海拔在800米以上。东北部的游洋、石苍、象溪、钟山乡镇多为低山,海拔在500--800米之间。东、西、南部边境,由低中山逐渐降低为丘陵。
  丘陵 主要分布于中部及南部盆地,谷地周围,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于中部。多呈卵圆形。有度尾、大济、鲤城、赖店、榜头、盖尾、郊尾等盆地。县城以东的盆地统称东乡平原,县城以西的盆地统西乡平原。东西乡平原总面积352。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3%。
  河谷平原 主要分布于木兰溪干流上游及支流两岸,以及枫慈溪、粗溪、九鲁鲤湖溪、九溪沿岸等。
  地貌分区
  西北部--中山区 分布在凤山、西苑、社硎、象溪等乡。海拔在800--1800米之间,山高谷深,是全县的最高地带。面积447。1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64%。
  东北部--低、中山区 分布在石苍、游洋、钟山等乡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面积437。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12%。
  中部--丘陵、低山及盆谷交错区 分布在度尾、大济、鲤城、城东、书峰、赖店、榜头、龙华、盖尾等乡镇,海拔在40--700米之间。面积654。4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6。06%。
  南部--丘陵、台地区 分布在园庄、枫亭、郊尾等地,海拔在10--650米之间。面积234。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2。9%。枫亭浅海630亩,滩涂面积7110亩,其中可利用的有1000多亩。
  三、气候要素
  气温莆田仙游县县气温1月份最低,7月份最高,上半年气温逐月上升,下半年气温逐月下降。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5。0--21。0℃之间,木兰溪沿岸平原和东南部沿海略高于20。0℃,北部和西北部山区低于18℃,境内气温年自东南向西北随着地势、海拔的升高而递减,变化明显。
  气温日变化以日出前(5--6时)最低,午后(13--14时)最高。本县气温日较差平均8。9℃,12月最大为9。8℃,6月最小为7。6℃。
  全县各地无霜期在233--341天,长短差达108天。年平均霜期52。4天,最多90天,最少1天。
  降水量 莆田仙游县由于受季风和县境地理条件的影响,降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季节有明显的差异。全县各地平均降水量为1300--2300毫米。具体分布是:枫亭、郊尾、盖尾等地最少,在1300毫米左右;北部、西北部山区较多,凤山乡的前县达2300毫米;中部平原在1400--1600毫米之间。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增。
  日照、太阳辐射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935。5小时。日照最多的年份是1963年的2332。9小时,最少年份是1984年的1492。1小时。年内,夏、秋日照多于冬、春。7--9月日照均在200小时以上,7月份达255。4小时,为全年最多;2月份仅98。3小时,为全年最少。
  历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4622。6兆焦耳/平方米。
  四、政区人口
  莆田仙游县县现辖1个街道、12个镇、5个乡:鲤城街道、鲤南镇、榜头镇、枫亭镇、郊尾镇、度尾镇、大济镇、龙华镇、赖店镇、盖尾镇、钟山镇、游洋镇、园庄镇、西苑乡、石苍乡、社硎乡、书峰乡、象溪乡。通行莆仙方言。
  人口总量
  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莆田仙游县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园庄乡土楼村溪尾山留有先民活动的遗址、遗物。先民们以磨制的石器、上釉的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生产用具,从事农耕渔猎以及手工纺织业、制陶业等。
  据宋《仙溪志》载,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建县时,莆田仙游县人烟稀疏。五代十国时,北方人民避乱南迁,其时主客未满千户。北宋末年,北方人民再次避乱南迁,大批入境。明代,人口趋于下降,在其后的150余年间,徘徊在1--1.5万口之间。到清代,经历了“乾嘉盛世”之后,人口增加,同时人口统计由仅计成丁口数改为男女老少均计在内,故人口统计数骤增,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全县人口达49320户共计306798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迅增,目前已达百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5543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鲤城镇 56598 枫亭镇 94771 榜头镇 116958 郊尾镇 80421 度尾镇 70121 城东镇 31903 赖店镇 68259 盖尾镇 69504 园庄镇 37735 大济镇 71439 龙华镇 55142 钟山镇 20969 游洋镇 27396 西苑乡 9197 凤山乡 5218 石苍乡 12278 社硎乡 9370 书峰乡 11131 象溪乡
  人口构成
  民族 莆田仙游县是个多民族的县份,民族以汉为主,占全县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有畲、回、蒙、藏、苗、彝、壮、侗、瑶、黎、高山、水、白、土家、哈尼、拉祜、纳西、仫佬、毛南、乞佬、京、朝鲜、布依、满等共26个少数民族。
  姓氏 莆田仙游县村庄以同姓宗亲聚居为主,集镇则杂姓聚居。全县汉族以陈、林张等姓为最多。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剧,特别是四川、云南等省女子婚嫁到莆田仙游县的增多,姓氏也随之增加。据1992年底统计,全县共有324个姓氏。
  职业 莆田仙游县县居民历代都是以务农为主业,除极少数从事教育、经商和公务外,从事农林业的占90%以上。改革开放以后,莆田仙游县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小农自然经济向比较开放式的农工商联合体发展,农业人口向非农转化加快,二、三产业崛起,使职业结构发生了更大变化。
  侨情概述 莆田仙游县人出境见于明文记载的,迄今有一百多年了. 莆田仙游县县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有201138人,其中港澳同胞10573人。华侨华人主要居住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和地区。莆田仙游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侨务工作,特别从改革开放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落实侨务政策,保护华侨和归侨侨眷在国内的合法权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华侨华人支持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五、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福建是闽越族的住地。但当时闽越族人口稀少,只散布于沿海和沿河上,而福建广大地区尚未开发,亦无政区的建置。古书上也只有朦胧记载:“闽在海中”。
  春秋战国时期福建属越国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把今福建地划为闽中郡,福建才正式有了行政建置。汉初封闽越族首领无诸为闽越王设闽越国。汉武帝至三国时莆田仙游县属会稽郡、建安郡;晋时属晋安郡;南北朝时为梁所属,隶属南安郡;陈光大二年(568年)起,属莆田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莆田仙游县隶属泉州;隋大业三年(607年)起,属建安郡南安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复属莆田县。“圣历二年(699年),分莆田置清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莆田仙游县”,这是莆田仙游县置县之始。以后历属闽泉州、南唐属清源军;宋代莆田仙游县历属清源军、平海军、兴化军和兴安州。景炎二年(1277年)10月后,莆田仙游县隶属兴化路,明、清时期隶属兴化府,故今天我们也称莆田,莆田仙游县为兴化。民国时期历属福建南路、厦门道、兴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区。
  年8月25日莆田仙游县解放后,历属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晋江专区、晋江地区、闽侯专区、闽侯地区,1970年后,隶属莆田地区;1983年9月至今,隶属莆田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欢迎加入我们

x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