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26089|回复: 0

[转载] 奋兴报是莆田第一份报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1 11: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起记者,人们总会想起正义与责任、真诚和勇气这些词语,人们总会把“见证时代、记录历史”与记者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每天,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都有许多大事小事正在发生着,每天每天,无数新闻人亦在为之忙碌着、奔波着。先有报纸后有记者,你可知道谁在百年前的莆田创办了第一家报纸?今天,我们带你一起查寻莆田第一份报纸——《奋兴报》。
  近代莆田文风日炽,书风盈巷,其境内新闻事业也可算得上流风馀韵,俊彩星驰,展示出莆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深厚历史底蕴。但查寻莆田第一份报纸,我们还得从基督教说起。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大门洞开,大批西方传教士相继进入东南沿海莆仙地区,他们到处宣传西方宗教文化,兴办公共事业,客观上也对莆仙近代社会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牧师吴文举告诉记者,基督教1862 年传到莆田。其时莆田南日岛草湖村渔民林振珍往福州时,途经福清县渔溪之时,进入一教堂,听了救主耶稣的道,就信了耶稣,成为莆田的第一个基督教徒。之后就回家乡传起道来,并于 1866 年在草湖建起教堂,成为兴化第一座教堂。不久,基督教从南日岛又传入陆地,使莆田的教会从沿海、平原、城镇、山区的兴化大地上到处建立起哥特式教堂,令人瞩目。
  基督教传入了莆田,不单是宣传上帝的救恩,也创办了许多公益的慈善事业,并且,基督教也在文字印刷上给莆田搭上了新的平台。兴化教会创办了莆田第一张报纸——《奋兴报》,也开办了莆田第一个印刷厂——美兴印书局。
  1872年,年方26 岁的美藉传教士武林吉任莆田教区长,他学问渊博、志愿宏深,有口才,长演讲、善音乐。所以,他的任职,更给莆田教会带来新的机遇。他曾在福州教会任职时,办过新报—《郇山使者》,为福建新报章之始。他遵从《圣经》上的圣训,认为报章为“布道之利器,善用之,收效颇宏。”
  其时华人陈振光,号燃余,他是莆田涵江人,“幼业儒,好古敏求,童子应试,屡列前茅,而未及第”。他听了神道之后,废弃科举之心,并喜曰:“余乃今日大获真功名矣!” 1874年名列美国东盟年会,为“吾郡首授圣职二牧之一也”。陈振光孜孜以文字传道为己任。他在清朝同治13年,于教会新报上,发表了教会时论,痛陈教会时弊。“训斥晓达,毫无忌讳”,他也发表了《圣经》的讲道之能,从旧约到新约,“或宣道记事,或谕言传扬真理,婉劝曲喻,引人归主。”
  莆田的文字传道从此开始了,为莆田教会报纸的产生作了先期的工作。因教会深知:文以载道,道无文不能以自行;字以词,事无字未由以垂久。故文字以代表语言,传达思想之重要工具,并不受时间、空间的控制。如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达也。”故莆田教会十分重视文字工作。1890年,美国卫斯理公会派蒲鲁士夫妇来莆田传道,他夫妇为莆田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莆田的第一张报纸《奋兴报》就是在他们手里开始创办的。
  蒲鲁士,生于公元1864年,毕业于美国卫斯理神学大学,获得道学博士学位。1889年,赴新加坡传教,不久即转到中国福建。清光绪十六年,蒲鲁士来莆田主持美教会,并创办福音书院,自任院长。在四出城乡传教的同时,他于1897年在莆田城内开办美兴书坊,次年又创办罗马文《奋兴报》,广为宣传教义。
  “蒲鲁士夫妇把莆田视为第二故乡。他们后裔曼顿博士也为中美恢复建交作了许多有益的先行工作,为人们称誉,也为国人所赞颂。”
  吴文举牧师说,蒲鲁士夫妇深知当年信教者多是没有文化的,所以,他们来莆的第二年,创设了兴化音的罗马字,以使不识字的信徒能用罗马字母中拼音而诵读《圣经》及诗歌。其时莆人宋学连牧师也极力支持而同襄此举。
  鉴于莆田地区尚无任何报纸刊物做为宣传宗教教义的缘故。1896年莆籍牧师宋学连上报年议会“请立罗马字典群会报月出一纸报中:一列各循每月教会情景,为互相交通勉励之益;二列西国教会紧要新闻,为广见闻之益;三请译西国教会紧要之什书,为助传道奋兴法度之益。”
  1898年,兴化音罗马字《奋兴报》正式出版,这是莆田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正式新闻报刊。
  罗文版《奋兴报》每月出版一期,1904年改为半月刊形式,8开装订,采用机器铅字印刷。1937年起受战争影响报纸时停时办,1949年12月正式停办。
  罗文版《奋兴报》的发行对莆田地区宗教传播产生了积极影响,但由于报纸所用兴化音罗马字的流传范围小不利于报纸大规模发行。1908年,在莆籍牧师宋学连、张福基的提议下,蒲鲁士开始组建创办中文版《奋兴报》,1908年5月1号第一份汉文版《奋兴报》正式出版。
  汉文版《奋兴报》创设之始定为半月刊,四开两版本,主要内容包含论说、教讯、国内外电讯、本省时事、本地新闻及副刊《文苑》等。
  《奋兴报》由蒲鲁士夫妇主持,以宋学连、林鸿万牧师同襄主笔,成绩斐然。难得的是,当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听之,欣然亲笔挥毫题写报名。汉文版《奋兴报》先是半月刊,后因发展需要而改为周刊,销售莆田、仙游、永春、德化、大田诸地,海内外也多来函订购,为人瞩目敬仰。因整个文章皆以现代文而登之,更是受人崇尚,便利了诸多人的阅读与明知。
  1912年兴化年议会正式确定《奋兴报》为教会机关报,报纸正式改半月刊为周刊,每期出版五百份。1916年因为影响与规模不断扩大,《奋兴报》又改版扩大为对开张的四大版,1949年《奋兴报》正式停刊。
  到1949年,在莆田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报纸有60多种,刊物10多家,但《奋兴报》是莆田境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份正规性报纸。
  “特别是到1912年民国之后,那时政治维新,言论自由,奋兴报为适应时代的潮流,迎合人民的心理需要,遵循政府规定,进行了登记,法律上有了保证。这样,奋兴报更是肩负应尽使命,成为众民之喉舌,遇事直书,新闻真实,评论堂皇,不偏不倚,威之不屈,贿之不移,直言翔实,有口皆碑,名振一时。”
  吴牧师说,那时奋兴报的主笔为王佐才、黄文鸿、宋学铭、宋邦章、陈筠等牧师。他们在报道时政时敢说敢写,内容真实,即使在抨击社会黑暗方面也是直接而犀利的。例如报道了邑人国民党少将杨汉烈有次还乡,往城外中山公园参谒先烈杨持平之墓;报道了蒋委员长在私邸静养而拒之来访者;报道了莆田县保安队驻防东汾,捕获贩毒犯蔡春桂、蔡春水兄弟;报道了仙游巨匪蔡元宝为县府保安队揖拿伏法而枪决,人皆称快等。抗日战争前还真实报道了日本70艘军舰聚集青岛搞军事演习,“操演时以中国为假想敌之。”揭露了日本侵华窥测的阴险狰狞面目。
  《奋兴报》还大胆地揭露了兴化城隍庙每年十二月廿五日赊米之黑幕。“意至善也”,但被人“盗卖无存”,尽管变通先发票后领米,然被“小数强有力之董事所把持”,贫民前往领粮时,常“未得粒米,啼哭而归”,这些黑幕常与董事所吞没,人难过问。其时,宪兵第七连驻莆后,对此等“善棍”,“特别注意、多方调查”,终被宪兵如数追回,“严惩此辈借慈善渔利之米蛀之。”这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奋兴报做为教会报刊,教会出版报纸是希望通过报纸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基督教这个队伍中来,报纸的创办动机始终是为教会服务的,“代表教会利益,传播宗教思想”。没有人预料到该报纸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汉文版《奋兴报》出版取得的效果超过了教会的原来设想,“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销售已达800份,其实罗马字的报纸,只有讲兴化话的人才能读,而正规的中国字奋兴报,在别的省份也都能读。”随着《奋兴报》的发行与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办报宗旨也发生了变化“本报负应尽使命,实行为民喉舌,遇事直书,新闻真确,评论堂皇,不偏不倚,威武不能屈,贿赂不能移,有左右官场视听之权威,剔除社会奸妄之能办。”
  1915年前《奋兴报》总发行处是莆田县城坊巷善育堂,1916年黄石善育学校曾一度担任代理发行处,到1921年《奋兴报》的发行处正式定为兴化美兴印书局。
  “由于已没有完整的史料让我们知晓完整的汉文版《奋兴报》历年发行情况,但我们可以从零星的史料里看出当时《奋兴报》的一些发行概况。”福建师大硕士余雅卿在《兴化美以美会文教事业之研究》一文中说,《奋兴报》“1913年改为周刊,每期出版四开纸五百份。”到1914年汉文版《奋兴报》“每期出版八百号,……全年五十期约计四万号”。1916年《奋兴报》发行所迁于黄石镇,同时版面改为四版,此时奋兴报的影响力与业务开始慢慢不断扩大。《奋兴报》年发行量从最低的每年二万五千份,最高峰时发行量达到每年七万五千份,但报纸的年发行量基本保持在四万份左右。
  “从《奋兴报》发行地区来看,报纸首先发行莆田、仙游两地,供莆仙地区以及永春、福清等地的教堂和社会民众阅读。随着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奋兴报》的发行开始慢慢由教会走向社会,由莆田走向福建乃至全国全世界,在国外如南洋的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旅外莆仙同乡也有订阅《奋兴报》。”
  《奋兴报》在1916年时每期就“售外国十四号”,国内各省有“三十号”,福建省内有“一百六十四号”,同时《奋兴报》与国内各报纸建立固定交换联系,如“《全闽新日报》、《民生报》、《福建新报》、《求是报》、《天心报》、上海《圣报》、山东烟台《晨星报》、广东《真光报》等”都与《奋兴报》建立了稳定的交换关系。
  当时,罗文版《奋兴报》作为莆田第一份正规性报刊,报纸的发行打破了传统世俗的陈旧守旧思想,报纸发行后慢慢在信徒们里传播开来,“能熟读该报纸者诸传道约有过半,会友约有数百,此外或初学或已学者又多其人也,况近数月问凡欲知北省事者,莫不留心讲究是北省扰乱于学观月报者不无小补云”。随着读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上“主笔者又皆细心选择要旨刻入报中,如文论及教会各种新闻”报纸发行不仅“页数比前维倍”,而且报纸一改以前“发送无足重轻而遗弃如字纸也”变成“现每月皆有加消,照现在论已消至三百余本”。报纸的发行范围刚开始只限于美以美会各教堂,但随着报纸影响力的增加开始“拟每本铜五文”进行发售。罗文版《奋兴报》的出版为很多不识汉字的百姓提供了解国家时事的机会。
  汉文版《奋兴报》由于汉字的使用,从根本上保证了报纸在莆仙社会各阶层的流通,在社会动乱时期《奋兴报》更是成为莆仙地区百姓了解国内及地方大事的重要报刊。
  据载,从1930年开始,莆田境内的各种报刊种类日益增多,到1949年,境内共有139家报纸。这些刊物出版周期种类有三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不定期等,但这些报纸刊物大多持续时间较短,生命大多如昙花一现,有几个月到三、四年不等就消失在人们的眼球里。而汉文版《奋兴报》在兴化美以美会的大力扶持下,大量发动人力资源“请本年会内各循环主副理传道为访员”,为鼓励大家投稿,增加报纸文稿来源,报纸“以来稿之多少定赠品之重轻……按期所记来稿刊登之多寡及内容及价值酌给酬项”。报纸阅读对象由教会成员到信教徒再到全社会,发行范围由教会到全社会。《奋兴报》始终保持稳定的出刊计划,做为一份地方报刊这是难能可贵的。牧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欢迎加入我们

x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