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现在开始培育名贵树种,自己也种了不少,像这一片就是黄花梨,虽然要六七十年后才能成材,自己可能看不到了,但心里很踏实,相信子孙们是能看得到的。”# ]" Z3 Q( V) W6 U0 p
正在城里办事的李美和一听是新华社记者来了,开着一辆SUV风风火火就赶到了前头。50左右的人了,本以为看到的应该是张饱经风霜的苦脸,可迎上来的却是一张喜气洋洋的笑脸,如同那山顶的太阳,给冬天的树林增添了不少暖色。" @. u' Y i$ s1 P/ t1 J2 X
作为全国第一个包山大户的继承人、全国第一本林权证的持有者,莆田仙游农家女子李美和与这马山结缘已整整34个年头。
* d9 D5 y' B! K1 C2 I “那年春天,身在林业队的父亲因为看不得山地继续抛荒,便向大队申请承包荒山种树,结果村里就给了这马山的1200亩地,还签订了合同,盖了章。”
) c4 m* ~" a. {* ?6 O, d, P 那年是1979年,父亲是李金耀。那份合同就写在一张当年被认为是最坚韧的纸――牛皮纸上,共有12条款,签名处公章私章盖了足足35个。其时,签名的、盖章的可能都没有想到,那是中国第一份林地承包合同,李金耀也因此成为中国承包荒山、创办家庭林场的第一人。; k6 Q" ]# u; Q) p
年仅16岁的李美和从此跟着父亲走上了艰难的造林之路。1987年,眼看着农场初具规模,李金耀却不幸病逝,留下一片青山的同时也留下一笔29万元的债务,还有一句沉甸甸的嘱托:“林场往后就全靠你了。”
: e1 z$ n3 \2 F4 K$ z% U “说真的,一开始我也不想接这个重担。那时,家有一万元就是万元户了,29万元的债务简直就像一座山一样重,所以听说我又上山种树了,不少人都取笑我是‘螃蟹爬到盐缸里讨食’。”2 [6 b; d1 c7 [# q& ^
立志要把马山带出困境的李美和总结了父亲育林的经验教训,一方面发展副业增加收入,一方面鼓励员工投劳入股,减少成本。同时,想方设法支持公益事业,努力改善村场关系。
/ A7 h2 J( A! O3 D# ^5 c9 \# y “现在,马山的林木蓄积量已由当年的5000多立方米发展到10万立方米,固定资产也由30多万元发展到2000多万元,经济总产值超5000万元,”李美和娓娓道来,豪气泗溢。更让李美和自豪的是有关专家实地测量的结论:经过李家两代人的努力,昔日一片荒芜的马山已初步形成乔、灌、草、地被物多层次覆盖的立体生物群落,约有30多种鸟兽栖息其中,水土流失被彻底治理;森林形成的小气候,使周边万亩农田得以保护,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 M. k: P9 H- D3 R$ j 李美和坦言,“我这人命不好运气好,在最艰难的时候,总有政府和你们媒体的支持和帮助,”李美和边说边指点着墙上的十多幅相片,语气里充满感激。那些相片里,有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视察林场时与李金耀的合影,有分管副省长到林场为李美和颁发全国第一本林权证以及温家宝总理为李美和颁发“全国林业劳模”证书及奖章的记录。7 b! ?5 j8 R+ A& \' `) w. D
“最高兴的是2003年,《福建省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那年,我拿到了全国第一本林权证,父亲与我两代人辛辛苦苦创的这份业得到了确认。”李美和还先后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林业劳模、全国青年创业带头人等20多个国家级荣誉。- I2 e3 n* ? i6 e/ ~- M
“但不管是最艰难还是最高兴,我总会想起父亲生前说过的一句话,那就是有青山就有一切,就什么也不用怕。”显然,经历过那么多风风雨雨,李美和现在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王凡凡 蒋丽敏
* y" z, K/ K( Y# C9 g: [& P; x4 ]5 ?: F0 j7 @$ \;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