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862|回复: 0

[广告软文] 龙岩“副榜炉”技艺濒临失传 已有280多年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3 1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龙岩永定的“副榜炉”,被电磁炉打败,产业日益萎缩。如今祖传技艺濒临失传,六旬老人童文鼎希望能够申遗,寻觅传人,留住这项祖传的技艺。

据《永定县志》载,“副榜炉”发明地在永定峰市镇,距今已有280多年历史。原来,“副榜炉”创始人童祖宠,天资聪颖,自谓科甲连捷唾手可得。童祖宠29岁时(1732年),赴乡试仅得“副榜”,心灰意冷,后到寺庙当和尚。见寺中所用火炉,不但笨重还散发臭气,萌生改进。经不断试验,创制出“副榜炉”,不仅耐高温、省燃料,还透气。据悉,“副榜炉”经选泥、筛灰、煅烧等十几道工序制成,有四方炉、桶子炉等样式,深受用户青睐,具有着火快、省木炭的特点,多用于烧水、煮药、温米酒等。

据了解,童文鼎今年67岁,是龙岩市永定区峰市镇人,为童祖宠后人,十几岁开始制炉。如今,每个月大概能做100个炉子,每个约20元,一般作为手工艺品,或是旅游纪念品等。

童文鼎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副榜炉”不仅风靡漳、厦、潮、汕各茶馆、饭店,还远销东南亚各地,风靡一时。现在,客家华侨返乡,总会带上几个炉子,让人睹物思乡。1999年,当地修建水库,“副榜炉”出产地童屋搬迁,童祖宠的故居及炉窑消失了。在当地,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会制作“副榜炉”,独木难支。

如今,“副榜炉”主要作为手工艺品,供游子寄托乡愁。现在,面对传承后继无人的窘境,童文鼎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副榜炉”制作工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定先祖的技艺不能丢,要让煅烧“副榜炉”的窑火一直燃烧下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欢迎加入我们

x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

闽公网安备 35030402009042号

©2012-2013 Ptfish.org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闽ICP备13000092号-1
网上报警
郑重免责声明:莆田强势社区(ptfish.org)是非商业性网站,不存在任何商业业务关系,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免费分享的社区。
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转载内容。如有侵犯隐私版权,请联系纠正、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为网友转载出于学习交流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赞同其观点的真实性。
GMT+8, 2025-5-3 09:44, Processed in 0.056203 second(s), 21 queries,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de ©2003-2012 2001-2025 Comsenz Inc. Corporati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