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25952|回复: 0

[校园故事] 为何现在学生阅读“夹缝求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 12: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现在最让我为难的是如何处置这些收缴上来的课外书,如果像别的老师一样,学期结束就还给学生,这样就起不到惩诫的作用,如果不还,学生有意见,而且这些书有的价值不薄,老师也不好处理掉。”在某中学担任九年级班主任的许丽冬老师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堆弃在一角的一纸箱课外读物,有《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星座星语》、《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校园混混》等,还有一些含有色情内容的“校园小说”以及一些言情的口袋书,这些都是学生在上课期间违纪偷看被课任老师收缴起来交给班主任处理的。

  “现在学生的阅读质量越来越差,如果收缴的是文学名著、必读书目,我还有一些欣慰,可现在学生放着正课不上,利用宝贵的上课时间偷看的都是一些无聊的图画书,快餐文学、浅阅读成了主流。现在班里偶而一两个爱好写作的学生会自觉读一些有价值的名家作品,大篇的文学名著在多数学生眼中成了‘古董’的代名词,学生真正的有意义的课外阅读现在几乎是夹缝求生。”许老师感叹道。

  现状:学生阅读陷入怪圈

  记者对许老师班级62位学生中作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你最喜欢的课外书中?”武侠科幻小说、笑话幽默和卡通故事位居前三位,一些比较有名的文学类书籍则榜上无名。在“你觉得中学生应该花时间阅读名著吗?”认为“非常应该”的达到了65%。在调查“如果让你自由选择喜欢的课外书”这一问题时,选择时下流行的校园文学、小说、漫画占了71%,选择文学名著的占了8%,选择课外辅导书的占了21%;在“你自觉读过教材中要求的必读文学书目吗?”这一问题中,“没时间读,篇幅太长”的占了55%,“读了一些,但是老师、家长要求的”占了30%,“从来没读过”的占了15%。

  记者随后在该校的图书馆借阅书目中发现,借阅量并不高,该班整个学期的借阅量只有200多人次,而借阅的几乎都是教辅读物。比如《三点一测丛书》、《中考热点专题专练》、《作文高分秘笈》等。借阅者刘琪告诉记者,学校的图书馆书目单一,除了课外教辅读物,就是长篇的文学名著,时下在学生中流行的小说、漫画几乎没有,这也导致学生不愿到图书馆借书的原因。

  一位农村中学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图书来源渠道单一,更新率低以及保存手段落后,已成为制约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因素。我校现存图书中,内容陈旧、过时的为数不少。虽然图书室有图书2000多册,但大部分是上个世纪出版的图书,内容早已不符合时代特征。引进的新书由于学校保存手段落后,损毁、流失现象也很严重。”

  据了解,如今不少学生的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甚至有的老师只允许他们在图书室借阅教辅书籍,而不准看其他书籍。许多学生因没有可阅读的课外书籍,在选择阅读时具有相当的被动性,要么只能看一些对成长毫无意义的电视剧,要么什么内容的书都看。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多数中学生在自由选择课外读物时,最时髦、最畅销的小说和刊物成为首选,特别是一些“80后”、“90后”新锐作者的作品,拥有最多的“粉丝”。随机调查表明,超过八成的高中学生最经常读和最喜欢读的,是当前比较流行的读物,诸如《连环画报》、《幽默大师》,《少男少女》、《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正式期刊,还有一些非法出版的口袋书、言情小说、漫画册等,而选读古典名著、现代名家作品的则十分稀少。在很多家长眼中,现在孩子的学习紧张,很少有时间看“闲书”,来书店主要是选购一些教辅书籍,或者按照老师开列的书单,购买所需要的配套书。在家长心目中,“有用”、“有利于学习”,是课外阅读的主要方向。

  问题:读书多不等于学习好

  莆田一中高一学生小旭是班里同学公认的“博士”,平时的阅读面十分广泛,无论文学名著、天文地理还是历史典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不过让小旭父亲头疼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却配不上“博士”头衔,在班里总是处于中下游水平。“现在都高中了,还这样不紧不慢,在‘闲书’上浪费时间,可怎么办啊?”作为从来不干涉孩子阅读兴趣的好爸爸,小旭父亲开始考虑如何让孩子“收心”到学习上。

  读书多的成绩不一定好,而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却有不少是“高材生”,这种奇怪现象在如今的中小学校园里并不鲜见。华侨中学高二班主任林老师告诉记者,在他班上的孩子中,有大约20%处于“零阅读”状态,课外时间根本不读任何“闲书”,整天埋头于高考资料、模拟考卷等题海之中,其中有不少人的考试成绩十分出色。相反,有一些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记者调查发现,这一现象在小学还不十分明显,而随着年级的升高,鱼与熊掌难以兼得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扩大知识面还是要考试成绩,成为摆在许多孩子和家长面前的难题。

  在市重点中学教语文的陈燕华老师分析说,导致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减少和阅读功利化、肤浅化的重要原因,是受到现行教育体制、特别是高考“指挥棒”所限,因为多读课外书并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而少读书甚至不读书也不会在高考中受到致命影响,甚至有一些不读书的学生最终高考成绩反而超过读书多的同学。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导致教师和家长都不敢大力倡导学生课外阅读,校长也不敢让教师放开。校园的低水平读书现状,与学校教育的本质是不相适应的,不利于学生精神的生长。林老师建议学生还是要多读书,现在感觉读书与考试有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学生读的书越多、越好,其生命的内涵就越丰富、品位就越高。在“鱼”和“熊掌”之间,还应该巧妙协调,作出理智的选择。

  仙游一中学生吴冕在班级成绩中等,却是个爱好阅读的人,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但他现在只能在有限的课外时间“挤”出一点时间阅读,而且只能读一读教材要求的必读书目,否则“时间不够用,成绩就会退下来。”

  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是关键

  指导过的学生曾多次获得省市级征文大赛一等奖的林丽娟老师分析现在中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时认为,学生选书的价值取向,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沉重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无暇阅读大块头“闲书”;另一方面,作为同龄人的年轻作家所创作的新锐作品,也更加贴近当今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共鸣。虽然卡通漫画、言情、恐怖类书刊并非不可读,但看多了就是浪费时间,特别是那些猎奇的、情节曲折的卡通书,大多是暴力、复仇、凶杀,整本书甚至连句完整的话都没有,大都是“哇、哈、呀、嘿”之类的语气词,看书的时候根本不用动脑筋,从中更学不到什么好的语言。 它们读起来不用动脑筋、很轻松,仅仅带给读者感官刺激,对增长知识无益,也难以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是关键,对于现代学生的思维取向,要他们去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学作品会比较困难,所以他们会喜欢比较贴近他们生活的东西。对于比较深刻的文学作品,我们没必要强迫学生去阅读,青少年时期是最叛逆的,老师要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正确的阅读态度,对其进行引导而不是强制。

  市语文特级教师许老师说,中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主要是通过阅读、写作和计算三种基本训练反映出来的。阅读训练在发展智力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数学课的计算训练。而且中小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变化大,同时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等又正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读物来适应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有的家长意识到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有意为孩子借阅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类书刊,但孩子不爱看。“引导孩子产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最好从小培养。首先要在家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带头读书做榜样,然后可以讲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讨论,慢慢使孩子产生阅读兴趣。”

  编后:学生需要读什么书、应该读什么书――这两个问题困扰着家长,既想让孩子拓宽知识面,又不想因此影响学业;这两个问题其实同样困扰着学生本身。因此,作为施教的一方,必须在另一个高度审视当下的教育制度,即如何让素质教育真正得到体现,特别是在高考这一关不得不过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好这里面的节奏和比重,可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

  具体到阅读来说,要让学生阅读走出误区,教师、家长以及相关各方必须创造一个健康、科学的阅读环境,生产出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符合时代内容的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这个世界诱惑很多,现在学生压力很大,与其忧虑,不如行动!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