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常人心里一般认为,历史上妈祖是海神、水神,主要神职就是护佑江河湖海的船只航行安全。而福建另一位陆上女神陈靖姑,被赋予的主要神职则是“救产护胎”即保护妇幼的女神。但实际上自宋代开始,妈祖也被赋予了赐子保幼的一些功能,且不断有所发展。只是如今社会发展了,妈祖文化虽然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但向妈祖求子保幼的旧俗大多已被淘汰,并渐为人所淡忘。有鉴于此,特作钩沉,以助益妈祖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
9 h( @- Z, M$ }$ s l6 f ■ 换花求孕' x+ v3 V5 n2 e- r& l. R8 Q0 o
妈祖被奉为生育神,明代史料屡见记述。明初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就有妈祖功德之“九者扶持产难,母子安全”的说法。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述天妃“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邑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孕,万方高禖,终无有应者。卒祷于妃,即产男子。嗣是凡有不育者,随祷随应”。明末吴还初的天妃娘娘传第28回“天妃妈莆田扶产”中,也描写了一个妈祖驱逐白鸡精,救护知县夫人产妇王氏,王氏将天妃祀于卧室的故事。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向妈祖求子的习俗,如天津的“拴娃娃”、台湾的“讨妈花”。在妈祖故乡湄洲岛,旧有“换花”习俗。据说凡出嫁两三年的女子如果还没生育,娘家、婆家就开始张罗到妈祖庙举行“换花”仪式。求者需准备一朵花,到湄洲祖庙去换下妈祖神像身上的红花或白花,然后带回去佩戴,这样据说就能保佑怀孕。“请妈祖鞋”据说也是莆田沿海一个求孕旧俗。/ Q: N$ z0 H; s1 M
■ 宫庙托儿
8 P8 K( ]/ S( Q/ L- H5 X 清人郁永河天妃神载:“至今湄洲林氏宗族妇人将赴田者,辄以其儿置庙中,曰:‘姑好看儿!’遂去。去常终日,儿不啼不饥,也不出阈。至暮妇归,各认己子携去。神犹亲其宗人之子云。”道光福建通志亦载:“莆田林氏妇人将赴田者,以其儿置庙中,曰:‘姑好看儿’。去终日,儿不啼、不饥、不出阈。暮归,各携去。神盖笃厚其宗人云。”妈祖姓林,故被林姓宗人称为“祖姑”“姑妈”,以至于农忙时节林姓农妇去田间劳动时,都放心地把小孩寄托在妈祖庙请姑妈看护。这个旧俗体现了妈祖的仁德大爱和平民性。% Z7 B9 W- V1 z; B& V$ F
■ 幼儿收惊, j' w8 O, r& X) F
“收惊”原属于道教宗教仪式之一,后来儒教、斋教甚至佛教亦有类似仪式。至今,收惊仍偶见于台湾、福建、广东、香港等地。尤其是台湾,如台南天公庙、台北行天宫等都以收惊闻名,收惊已成为一种民间传统疗法。为因应举行收惊仪式之需,历史上出现了各种的“收惊谱文”“收惊咒”籍子。其中也有把妈祖奉为小儿收惊神灵的。如道教禅和派收惊经咒中就有“志心奉请:九天卫房圣母三宫皇奶元君,九天注生娘娘,泰安山顶上碧霞元君,天上圣母英烈天后元君,顺天圣母顺懿元君临水陈太后,百花桥上护国林九娘夫人……”的呼神咒,在仪式中要求“点三炷香,呼请本宫主神作主,口念:天上圣母,今天弟子某某住某处到求你来作主”等呼语。收惊歌则有“拜请观音佛祖、妈祖来收惊。东无惊、西无惊。某某无惊无胆吓,心肝头按定定”等句。
7 V' }7 ]% J E" L. P9 a' K U8 p 在莆仙地区流传的清代收惊谱文中亦有“天后圣母咒”云:“香气沉沉应乾坤,应开湄洲祖殿门。谨请护国林天后,显迹湄洲救万民。娘是上界天宫女,降下凡间度众生。……弟子焚香奉咒请,天上圣母降来临。”
2 F9 ~3 O% R% F0 l! k) Y ■ 拜认义母 g" c- d9 V- \1 e
福建闽东民系拜扶幼保育神陈靖姑为义母(干娘)的比较普遍,但拜妈祖为义母的也有。如与闽东相邻的浙江苍南沿海,就盛行有拜妈祖为干娘的习俗。温州学者林子周曾作姑婆神与拜干娘现象探析一文详为介绍。闽西武平太平山天后宫亦有向妈祖求子,如愿后需在妈祖庙中为儿子命名,祈求妈祖护佑成长的旧俗。
/ S Q: L* O- @5 n! j# K3 K 莆田文峰天后宫旧时也有幼儿拜认妈祖为义母,以祈求“易养”之俗,然今人则多已不知。上世纪20年代,著名民俗学家叶国庆考察莆田民俗,撰有莆俗琐记长文,其拜神为养母条记述云:“三月廿三,游城内文峰宫。内祀天上圣母。见墙上挂有小联,短仅尺许,宽约五六寸。观联上文,乃小儿拜神为母、祈求易养之意。”叶氏还把所见拜妈祖为养母的“小联”式样以绘图展示。所谓“小联”,类似于今天的锦旗,其上横书“文峰宫”,中榜竖书“妈养”,右款书“信童朱培坤皈依法名”,左款书“祈求根基坚固保养成人”。图式如下:
- P% `( F( b5 j" |, F$ e
& l) g! q! P% K: ]' ~# | □刘福铸
3 z. o& P/ L; { \$ B# t1 c# C x(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