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022年度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评选活动入选成果揭晓。武汉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兰晓莉教授团队研究成果《靶向黑色素正电子分子影像探针18F-PFPN的研发及临床转化》、病理科聂秀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新冠肺炎终末期人体多器官病理及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入选。8 t3 R/ \* c! ~+ S, W
d. y9 ?) n& e3 ?1 T
据悉,近3年来武汉协和医院共有6项成果入选“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充分彰显了武汉协和医院在医学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2 K7 }4 V; a) k: n8 a
0 X1 E4 b7 k4 Y; S) b- H7 s 靶向黑色素正电子分子影像探针18F-PFPN的研发及临床转化# b# D5 R1 ~8 r) f$ F
0 X& ]$ @0 [7 I* _# j% f 主要完成人:兰晓莉、张晓、盖永康, r+ F& w9 y/ |, m/ u
5 i( j# M h! l" c+ d
/ }" t: F4 _3 g T
+ O9 u+ x# A( x. ~ I 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8F-PFPN PET显像分期,探测病灶数量远远多于常规影像18F-FDG显像(212 vs. 43;蓝色箭头指向被18F-FDG遗漏的病灶)- y. E+ p: _4 z6 r4 w5 r k
# Y* E# |% e( g' m 恶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居高不下,早期精准诊断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团队自主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黑色素的分子影像探针18F-PFPN,通过PET显像既能在早期发现微小黑色素瘤原发及转移灶,又能特异鉴别炎性 病灶,显著提高了黑色素瘤的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比常用的18F-FDG显像提高75%的病灶检出率,为临床决策提供 精准依据,造福广大黑色素瘤患者。
7 ]3 r1 A# O) b3 G9 A/ x
- |: F9 U% b) W/ ?# f/ g 新冠肺炎终末期人体多器官病理及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
5 z( u1 N1 b y% @( o* a' }4 L9 N3 r/ B
主要完成人:聂秀、胡豫、夏家红9 d: I( k `) ~: E l$ P
! W8 \6 T: f5 K# R+ ^7 F* J 
+ ^& U& z" } W3 n9 R1 ]* g/ I- A* A2 i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重症患者多,死亡率高,形势严峻。武汉协和医院团队主动请缨,获批率先开展全身多器官微创尸检临床病理分析,团队研究结果为填补国家诊疗方案“病理改变”空白作出重要贡献,发表于国内外系列顶级权威期刊。团队在全球首次系统阐述新冠肺炎终末期蛋白质变化全景图,揭示多器官损伤分子病理机制,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力量。+ V, G" S6 L) [, x0 p9 n6 Y
. k1 c: B: m& c
“2022年度华中科技大学重大学术进展”评选活动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办,该活动自2017年启动以来,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宁缺毋滥原则,立足于宣传华中科技大学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学术成果,在兄弟院校及广大的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此次入选的十项成果体现了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创新的科学传承,践行了新时代华中大“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展现了学者不断超越自我、精益求精、求是进取、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 y* Z; J; z ~: h P+ N6 X" y* Q( ~& },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