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小鱼社区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职场杂谈]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3 16: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e) |/ F3 P$ ]8 J! y; K: Z

* y" U& g; l: v5 I1 H4 v/ h5 ^7 f; Y! J& p/ W$ n/ v5 n$ o
一位妈妈向我慨叹:当妈的都像我这么累也够烦的……我追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说怎样不累呢?5 Q5 [2 {5 N, L/ x8 z5 d# c

( k2 D" M1 R8 p; r  而大多数的家长呢,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u1 S8 \* P; z+ |

: a# o' i9 N- H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幼儿教育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 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 张。
! D* ^) C  x. u# e" b
& j& y* I. x9 y$ T5 ^" k1 ~  那么,为什么许多妈妈没有确信与笃定呢?0 x; Y5 I4 T( U( v) |/ G0 W/ |

% |8 _: Y4 q7 o$ W" B  许多妈妈,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1 u! N  u; T) ]3 o

: e# f* u" `& r  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妈妈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 p- i4 ]& C+ X. W' t8 _6 P6 t7 U! \- [! B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这个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 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m" R2 p4 t+ ^7 [4 h5 I

+ x* C  f$ J# A8 ?% w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 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 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0 Q& o# q3 P" M% S3 d
4 }  L8 t( e! W3 h9 F3 P7 s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 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5 j' F5 k$ H5 [( v! R! l) E  w( ]% R# [' T# V7 a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2 b, k* S) W! b$ a3 I5 ^; q/ d2 Z0 L6 Y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7 f) \2 i+ d3 j
( y1 B, E0 ?& O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 ^9 D" f- k0 a" T- b" [) o. S
2 ^. r4 t% G6 [% Y: B# Q2 y( I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 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0 T( H2 L# D9 ]' x# r9 j1 {$ [9 l# D# ]9 j+ C- B7 B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 V0 `/ S: W3 x% h* b% Z" W
2 [. D8 d$ J  |! f1 u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C. s: w/ @* \+ @- J$ K5 i
9 g. j' T$ L: K2 [) w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5 n6 }' c7 z8 A! n0 f1 r- F# Y: s3 z6 m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8 F# |( M6 r5 i! `0 X2 h

2 T# ?& S. e4 B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 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 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5 H" J* ^1 z. e) S4 G8 d  Q4 M5 ~# h; S4 D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 I0 H" s9 R; Q% ]7 f3 e: g
; }, `6 N4 z+ \/ S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 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而每个 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l) h# ^, g; g0 y% k6 L) h; L

! s5 e- w* o/ X# K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 x1 p1 \# {! s( e
- S. f& H; M3 P2 K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t7 {' g, X1 }8 `, r/ e
* K7 e1 b: ]& N% g0 B/ P: B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 \5 N  C+ V* E/ V! l* w$ b3 H* K$ ^5 J3 r1 G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u+ i/ u3 }* ]( ~8 J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