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难过 2022-8-25 00:19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一般人大都以为禅的修练,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参禅」。其实,六祖大师说:
# d3 R& K# v6 N3 s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4 n# q+ I5 I4 x- f4 v" e. } 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禅,是不能从坐卧之相去计较的。你会禅,则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乃至扬眉瞬目,一举一动,都可以顿悟,都可以见性。因此,参禅求道重在觉悟真心本性。& [/ J% ]8 \* q" f9 ?
参禅虽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对初学者而言,坐禅仍是参禅的重要入门。如何坐禅?首先应该了解各种坐禅的方法与常识:
. M. `9 f- ^4 v. n- N( r4 u 1、要独坐静室:初学者参禅打坐,最怕干扰,因此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而且室内空气要流通,冷热要适中,光线要柔和,因为光线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则容易昏沉。- X( f6 J- N$ q* y ^1 l
2、要盘腿结印:盘腿是禅坐很重要的一环,因为不盘腿,精神则不易集中。盘腿分为单盘及双盘。初学者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亦可,或将两脚交叉而坐,或挂腿均可。腿盘好了,双手抄手结印放在肚脐下,可使气血通畅。
7 s, L/ g0 K, k 3、要宽衣松带:坐禅时,衣着以宽松、舒适为宜,尽量避免穿着西装、牛仔裤、窄裙等紧身衣裤,手表、眼镜、腰带等束缚身体的物件,都要松开或去除,使身体松弛,且不妨碍血液循环。
; S; j- u% y- Z% G2 s 4、要摇身搓手:上座后,可以轻轻摇动身体,使身体保持在平稳舒适的姿势。两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参禅不但要用心,还要用力,因为参禅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参究真理。4 x4 M% ~% \. @- m
5、要裹膝周全:坐禅时,可用毯子包裹膝盖,使其暖和,以防风寒入侵关节。
! S1 Q5 ?# p& U2 z+ J9 n6 D$ i; M) D; R6 e 6、要平胸直脊:禅坐时,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弯腰驼背。坐垫要松软,厚薄随人而异,以能坐得四平八稳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碍气血畅通。5 c! L3 M. | y/ |+ H
7、要出气和顺:调息是修定的入门方法,初学者依「毗卢七支坐法」做好调身的基础后,紧接着就是调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气入气要均匀和顺;气息未调,不宜坐禅,唯有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9 i' }$ ]2 }- B
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让心系于话头上,不要让心亡失了。如《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7 ^& l2 F+ c3 j9 U2 J* g. x- Z
此外,初学者还须注意以下事项:4 H) r7 y3 y- Y& H9 z2 g
1、要名师指导:参禅打坐,如果没有名师指导,盲修瞎练,容易出差错。
% W2 A7 n0 R! A! G- l3 K- I7 ^1 U 2、要自我察觉:禅,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机,靠自己当下承当。因此参禅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奋志。
: q, {4 c5 l% R" X$ k2 K 3、要虚心无求:我们的心如果能谦虚无求,犹如「朗朗晴空,不着一物」,则容易与禅相应。. U9 n, T3 X8 P& R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师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因此坐禅要能不着心、不着境、不着动、不着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颗平等无分别的心,不落于好坏、是非、善、有无的两边。6 V1 }: _/ u7 I) u g( T# \
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开阔心胸、坚定毅力、启发智能、调和精神、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链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也。
$ R: F, N, }, H 参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参禅打坐不得要领,有时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几点:/ C* w' `' w D# r4 F
◆贪图神通:参禅打坐,不能贪图神通;禅定虽然可以引发神通,但是神通必须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没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着魔。
8 k3 b& @8 |& V$ b0 J2 ^ ◆自我闭塞:禅是洒脱、幽默、风趣,禅是非常活泼、开阔的。因此参禅的人不能自我闭塞,不能自我束缚;想不开、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L& s7 N9 O& m
◆邪知邪见:参禅旨在开发真如佛性,是为了要彻悟本来面目,为了明心见性、了脱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参禅是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击别人,这种知见上的错误,容易走火入魔。& {4 d" T8 @/ k8 p* m+ ?
◆妄动散乱:参禅是为了调伏妄心,是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来,老是妄动、散乱,愈是参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烦恼。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还会退失道心。1 l3 V9 U0 w2 Q$ T8 a5 ] U+ U
因此,参禅打坐还未进入「定」境的时候,不妨辅以「五停心观」来治心:) w; p( c' z. A9 h; y: O
◆用不净观对治贪欲。不净观是指观想自他肉体的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的观法。
6 `7 |3 U$ h9 W7 ?- i" t/ m6 r ◆用慈悲观对治瞋恨。慈悲观是多瞋众生观想由拔苦予乐而得到的真正快乐,以对治瞋恚的观法。
9 Z n+ X. Y. n! i" R7 S ◆用因缘观对治愚痴。愚痴的人就是因为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如果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9 J' Z# W- N4 \- b% O0 K z
◆用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心妄想纷飞,透过数息观,也就是数我们的出入息,让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够使呼吸慢慢均匀,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乱,进而获致轻安。
Y" u& M" q. {6 Q1 x ◆用念佛观对治业障。念佛观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无为,以对治业障的观法。
/ u' B0 Y3 v; ^3 [( `8 Q! u* M 以五停心观为禅修的基础,当修行一段时日后,可以透过「九住心」,勘验自己修行的进度。
0 Z, _: @, @# R7 V: d7 J ◆内住:参禅打坐时,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内,不外散乱。/ h5 C, f, C; Z1 i0 }, D
◆等住:最初所系缚的心,其性粗动,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当心念对外在的对象起作用时,即于所缘的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令心遍住微细。4 |& n! I- P6 r' I" K
◆安住:心虽然摄持令内住、等住,但是仍然还会有失念、散乱的时候,所以当心一外散,立即察觉,摄心还住于所缘中。$ j" f, K8 J1 a- }# A# B% s
◆近住:此时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为妄念将起,就能预先觉知,先将它制伏,不令此心远住于外,称为近住。
. A0 l0 U& U2 K/ W7 C4 D. t# A( T ◆调顺:深知禅定的功德殊胜,了知色、声、香、味、触及贪、瞋、痴、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乱的过患,因此,能将心调伏,不使流散。! l' n6 T6 e5 U' P7 |* p$ O
◆寂静:以内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扰动的恶寻思及随烦恼,使心调伏,不再流散。
4 h0 y3 D6 l6 K6 n( W# k, E- ~ ◆最极寂静:由于失念的缘故,前面所说的各种不正寻思及随烦恼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断灭。
) K3 w8 Z# k% r+ X ◆专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而定力得以相续。. b( s U; j3 Q& @4 H
◆等持:由于数数修习的因缘,功夫纯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运相续,无散乱转。
2 B; `1 _7 e$ I8 Y }3 T! ^ 此外,临济禅师的「四料简」指出参禅打坐有四个程序:
^0 O" Z' ^/ f, ^" J. B7 F, r ◆夺心不夺境:忘记自己,但没有忘记外境。
' y7 I1 B/ u0 W- h/ I3 D: k" X ◆夺境不夺人:泯灭外境,但没有忘失自我。
1 G- T# n/ u! _! `7 n: G ◆人境两俱夺:人与境皆忘。( Y8 n4 t4 B1 Y. [
◆人境俱不夺:人境俱不泯,道不离世间。 q8 F4 o2 {, V# w- I
无论「九住心」或「四料简」,禅者都可以依此测试自己,检验自己究竟到达那一个阶段。禅者在修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种种不一样的境界,因此过去禅宗有所谓「破三关」:7 I- b. X. t. I% T
◆初关:要能超凡入圣。
! t1 A- Z) K# O# J ◆重关:要能入圣回凡。也就是净土宗所说的乘愿再来,广度众生。
& _7 \- n6 C0 x+ p3 I6 ? ◆牢关:凡圣俱泯。就是不着有,不着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G$ a9 |6 q4 j/ R 参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别,但是又无分别。参禅又如人在山顶,山在脚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无高低。所以,看起来禅只是一个打坐,可是这一坐并不简单。这一坐,三千大千世界无边的法界,就在我这一坐;这一坐,凡圣俱泯,人我双忘,身心脱落,彷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无比自在的解脱境界! 作者:星云法师
/ L6 Z4 X/ G- i2 r9 L+ 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