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田二十四景之莆田宁海初日也叫莆田宁海桥位于白塘镇镇前村与黄石镇桥兜村之间。因北岸古有宁海渡,故桥名莆田宁海桥,有其五大奇观。
5 x, H a) K" u- T; ]- W 1)苦僧化缘建桥奇: b& M1 O8 Y6 u+ j. x: q
宁海渡在木兰溪入海处,溪海汇流,惊涛骇浪,水天茫茫,行人渡船,翻船堪虞,故有“唯飞仙可渡”之叹。$ H2 o+ G" S+ G1 L7 ]: J
龟山寺越浦禅师在宁海渡过渡(船)时,突然水流激湍,波涛汹涌。他法眼一观,原来是一尾鲤鱼精在兴风作浪,须在这里建石桥才能降服它。于是,他与寺僧登山涉水,四处化缘,于元元统二年(1334)始建莆田宁海桥。但于至正十年(1350)就圮坏了。此后,三百多年间此桥六修六圮。现在的那座莆田宁海桥,是清雍正十年(1732)第七次修建的,历时十五年才竣工。它保持宋代古建风格,可与洛阳桥媲美。越浦禅师是兴建莆田宁海桥首立奇功者!
: d0 L5 k# i+ h r% A# @7 R2 P* {) w 2)涨潮浮石架桥奇
: d! W9 [3 `* m- s2 |5 X, M1 g 现在的莆田宁海桥,全长225米,宽5.8米,高10米,石梁式建。由75块长13米、厚1.2米的巨大石梁架在14座船形桥墩之上的。那么,这么巨大的石梁从何而来?又如何把它架在桥墩之上呢?相传在大蚶山开山凿石时,先把石头按规格加工成石梁,再用巨绳把石梁沿斜坡滑道拖运到海边,然后把它横缚在两只海船之间,乘涨潮时海船出海,在海水浮力作用下,石梁的重量大为减轻,船借风力行驶到桥址工地,逐步靠边桥墩,等潮涨船高时,巨石就很容易地架上桥墩了。这是先民们勤劳、勇敢、智慧和科学的结晶,创造了人间奇迹。
; v! k; R! w0 a L, ]. X, S9 L9 m/ @ 3)古今合璧双桥奇
! J T9 h- J. X: N) t- m8 }9 S 1961年,莆田宁海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为了改造莆田宁海桥,经专家研究决定,在古老的石桥上迭架钢筋水泥的新桥,成为古今合璧的“桥上桥”,既坚固,又壮观。这座奇桥,随着涵(江)黄(石)公路的通车尤其湄洲湾、秀屿港的开发,每天都有上百成千的车辆飞驰而过,莆田宁海桥成为涵黄公路的主要孔道了。
' k% f7 g- w! p- F# m# y 4)古寺石柱显示字奇# N& W, n, o; q) @
乾隆《莆田县志》载:吉祥寺“在莆田宁海桥北岸,元元统二年龟山寺僧越浦架海为桥,即建寺护桥”。故民间有“先有吉祥寺,后有莆田宁海桥”之说。/ y$ C" t, K, a
因在建桥过程中,困难重重,有的工人走了,有的不肖之徒入寺偷窃建桥材料,影响工程进度。越浦禅师心急如焚,在僧、众面前,用手指蘸着海水在寺门石柱上大书一副对联:“施我者必昌,偷我者必殃;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自是,工人安心,偷者绝迹。此联已经历600多年,至今我们站在山门上,远看石柱,字字仍清晰,而靠近一看,却无刻凿之痕。这或许是科学神话,奇中之奇!
- |2 |- W% }1 u8 F* a' S 5)宁海初日景观奇
: W k+ i$ J- Q9 a" o" M6 j( @ 莆田宁海桥外濒兴化湾。每当晴朗的凌晨,站在桥上观日出,饱受大自然的眼福。先是金波微动,继而海天尽赤,一轮红日衔塞桥孔之间,架桥梁而上,金光万道,景象万千,海天俱赤,生机勃勃,真是“天鸡催落潮,澎湃撼桥石。破门拥金轮,洗出海天赤”。故“宁海初日”的奇观,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4 ]/ p1 G& A8 l;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