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90|回复: 0

[软文推广] 漳州克拉克瓷:欧洲也山寨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2 11: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02年,忙于海上争霸的荷兰人虏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当舱门打开,琳琅满目的中国青花瓷出现在眼前时,在场的荷兰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不过当时他们还弄不清这批瓷器的来历,索性便以商船的名字“克拉克”来命名。
  奇怪的是,中国国内却罕有人收藏克拉克瓷,对它知之亦甚少。直到几百年后漳州平和古窑址被发现,这个困扰学术界许久的谜题才算揭开:克拉克瓷的主要源头竟在闽南乡村!
  和精致的景德镇青花比较,克拉克瓷略显粗糙。但它不求形似的“大写意”画风,却收获了欧洲人的欢心,一度引得欧洲诸国纷纷效仿它的烧制艺术并疯狂地“山寨”过,可谓风光一时。
  心学大师王阳明带来江西巧匠
  漳州平和县和克拉克瓷的渊源,可以从明代的心学名家王阳明身上说去。明代正德年间,平和尚未设县,当时这一区域虽与龙岩、广东接壤,却属于各地官府“三不管”地带。也正因为如此,山高路远的山区屡屡爆发农民起义,规模浩大甚至震动闽粤赣三省边区。
  王阳明作为当时“救火队”的大队长,急忙从江西率众前往此地镇压农民起义。公元1518年,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彻底被扑灭后,深谋远虑的王阳明上书朝廷,指出应在此地设县,方能快捷有效地管理地方,防止官府管理的“真空地带”成为暴乱的温床。很快,朝廷有了回应。就在这一年,平和县正式设立。县名“平和”二字,正是朝廷的深情寄望——希望当地不再有暴乱,百姓能平静和美地生活下去。
  安定的平和县,自此在漳州的版图上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是,随王阳明到漳州镇压农民起义的队伍里,有为数不少的江西人,甚至有技艺娴熟的陶瓷工匠。这些人随后在平和扎根,自然也把一身手艺也带到了这里。
  更有意思的是,平和设县后的百年内,主政的县令共有13人来自江西——在景德镇陶瓷名扬天下的时候,江西的青花瓷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传入漳州平和,看起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东风西渐,影响欧洲艺术风格
  尽管是江西人带过来的工艺,但克拉克瓷和景德镇青花还是有明显不同:它的青花花色偏黑,整体不如景德镇青花精致。它的纹饰随意,改走粗犷和写意的路线,“人不像人,花不像花”,很有些抽象派的风格。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完全照顾外国人的审美倾向——出现了郁金香、骑士和城堡的花纹。
  或许因为客户对象是外国人的缘故,不够精致的克拉克瓷在当时并不怎么入中国人的法眼。这也造成了一种麻烦:中国人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国内罕有人收藏,以至于几百年下来,克拉克瓷始终蒙着层神秘的面纱。一直到上世纪末,专家学者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这才确定了漳州平和是克拉克瓷的源头主产地。
  不过在外国,当时它可是陶瓷市场绝对的主角:葡萄牙、荷兰、德国、英国等国家的能工巧匠,纷纷对克拉克瓷进行仿制,投入到疯狂的“山寨”中去。当然,这场艺术上的迷狂,还意外催促了欧洲国家艺术风格的历史性转变:由于中国风的吹入,此时欧洲艺术从汹涌奔放的巴洛克风格,转变为轻快、细腻的洛可可风格。
  有趣的是,这场艺术风格的转变既受中国瓷器的影响,也以瓷器的大规模使用为主要标志——之前的欧洲人一直使用笨重的银制餐具饮食,自此之后,他们却小心翼翼地改用易碎的瓷器做餐具,总算是跟中国贵族浪漫的生活趣味形神相通了。
  参考文献:
  何小青、李贵荣《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历史文化探讨》,《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熊寰《克拉克瓷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供稿:紫苏子 编辑:怀特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

闽公网安备 35030402009042号

©2012-2013 Ptfish.org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闽ICP备13000092号-1
网上报警
郑重免责声明:莆田强势社区(ptfish.org)是非商业性网站,不存在任何商业业务关系,是一个非盈利性的免费分享的社区。
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转载内容。如有侵犯隐私版权,请联系纠正、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为网友转载出于学习交流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赞同其观点的真实性。
GMT+8, 2025-4-30 17:26, Processed in 0.073130 second(s), 24 queries,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de ©2003-2012 2001-2025 Comsenz Inc. Corporati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