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972|回复: 0

[其他] 远郊的大学生活过得像在高中一样“单纯”!远郊大学城被指让学生陷“孤岛” 与社会脱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30 13: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 u- @8 D4 B* O) S" u% I0 E
  远郊的大学生活过得像在高中一样“单纯”,却因为没有明确目标也就没了高中时那种精气神
' v2 C1 V8 W  L& ^' [1 ~  大学城与城市中心文化之间的障碍,不是空间上的物理距离,更多是学生心理上的陌生感
7 S" u1 T/ B5 T7 Y$ ?  远郊办学物理空间上的迁徙成功,不等于思想、教育模式的迁徙成功
+ I* P& Y/ s3 X' [2 [5 C  -----------------------------------------------------------------
2 t! r$ K* k! i' P  实习刚满一周,夏蕾就把单位给“炒”了。
# T3 \4 w, S8 d/ P9 o6 i/ {  她的理由很简单:从地处远郊的学校到位于市中心的实习单位,来回近4个小时的车程,实在是“累感不爱”。
, T5 t7 T8 N% J1 z. I5 @. f/ ]  她的心里很矛盾:若是在市区租房子,且不说租金较贵,脱离同学、逃离课堂的感觉很不踏实;可若是咬牙坚持,不仅路上会浪费大量时间,堵车、加班还会影响学校正常学习,甚至带来独自晚归的安全隐患。. c# M" G% h- }
  “有说为了城市发展的,也有说新校园没文化内涵的,还有说师生关系会疏远的……”每当听到有人讨论大学城建在远郊的利弊得失,夏蕾的态度一直保持着中立。但这一次,她“不仅怒了,还慌了”——与“外面的世界”脱节了,这种断裂以后不知还能不能弥补?
, v1 V9 b- M; n# v  大学城周边什么都没有,无法给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支持7 W0 X! |3 {, p& `1 _# H- T# X
  今年大三的夏蕾,就读于贵州一所二本院校的新闻专业,学校位于贵阳市花溪大学城。大学前两年,夏蕾一直认为,相比市中心的老校区,新校区“空气好、校园美、硬件新”。" I4 D* ?5 D  i4 c& W; Y
  可这次实习让她有些慌了。学了快3年,到了“实战场”却写不出新闻,面对采访对象甚至会“呆住”;原本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好好“恶补”一番,最后却因为现实困难不得不“主动”放弃。
/ V" u4 y% Q7 E0 d# c/ d! h  和夏蕾一样,因为实习,成都某重点院校的研一新生黄玉对学校的怒气也“爆发”了。7 b* A# a& a8 X" x  f
  在成都温江大学城上学的黄玉,曾在市里找到一份很满意的实习工作。面试时,面试官原本对她挺满意,可一听她住在郊区,“每天上下班不堵车都得花至少3个小时” 时,脸色“唰地一下就变了”。面试官问:“如果晚上需要你加班,错过末班车怎么办?你还是在市里租套房子吧,不然这来回折腾多难受?”6 e" d* [/ [1 W- J$ I) l
  贵州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汤媛认识一个读电子工程的大四师兄。师兄正在一家工厂进行毕业实习,每天上班坐公交车要跨越“3个区”,光是单程就得两个半小时。“我问他为什么不在外面租房子,他说一方面是经济因素,另一方面还得在学校查阅资料写毕业论文。”汤媛说。5 Y5 T5 @  A* l* d3 c
  在远郊大学城读书,不仅实习不方便,就连找兼职、参加社会实践都很困难。7 z3 t/ b( m* m% m  [8 V
  夏蕾的室友李畅大二那年,想利用周末做一些兼职贴补生活,但在学校附近找了一圈,全是“洗碗”、“贴小广告”这些零活儿,“均价都在一小时5元以内”。
" o  t/ C  \! `4 |7 V1 f0 _$ Z  在郑州大学校团委书记冀娟的印象里,学校的老校区处在市中心,出行、交流、购物都十分便利,但“很是喧闹”。而新校区位于郑州西大学城,校园大,气氛安静空气清新,“适合治学”。( A& r, K: m" M
  可和一位学生的谈心改变了她对老校区的这分“偏见”。那名学生告诉她,自己在市区做兼职,每晚返校都要花上一个半小时,到学校时早就“累瘫了”。6 ~& S% b! K. A: w5 C. `
  经过了解,冀娟还发现,学校许多志愿服务团队在学校周边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服务地点,只得“一次次来回奔波”。
3 D. l: ]! ]- q: t8 v3 r" h  “学生都这么努力,这么有热情,可学校周边确实什么都没有,无法为他们提供支持。”冀娟说,郑州西大学城周边的企业不多,学生也找不着合适的实习实践机会,但如今企业又十分看重求职者的实践经验,这对学生来说,实在辛苦。
" a  c2 H  @$ ~# U6 [" I. Y. j       本该接触社会的大学生,却在大学城里“被圈养”" T1 Y1 [' x9 |. @* L* M- n
  既然在大学城里“两耳难闻窗外事”,学生是不是就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了?用夏蕾爸爸的话来形容,这种“世外桃源”足以让孩子“没欲望地”待在学校读书。
8 v1 [# `4 f# l$ {- k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0 _- @" I, f, d4 f. e
  把实习单位“炒”了之后,夏蕾“越想越不对劲儿”——远郊的大学生活过得像在高中一样“单纯”,却因为没有明确目标也就没了高中时那种精气神。身边的同学常常是一种“想出去又懒得动、想待着却又静不下来”的状态,“生活惰性越来越强,学习能力直线下降,就像是被拴住一样,有一种‘被禁闭’的错觉”。0 i5 H% ]) p  r' `
  生活在远郊大学城的大学生,很多都有这种“小高中”式的大学体验。云南师范大学学生魏卫记得,2012年入学时,学校所在的呈贡大学城的地铁尚未开通,从大学城坐公交车到市区,在不堵车的情况下需要大约1个半小时。于是,不少同学都慢慢习惯“宅”在学校里,生活必需品、衣服等都在网上解决。
! S( t6 y+ `& E5 L; C8 \  E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贵州某高校老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远郊大学城里的学生一般分三类:一类比较勤奋,他们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出去找实习、兼职等,但问题在于,他们偶尔会因为交通、时间安排不当“被”缺课。而第二类则是惰性较强的学生,本来时不时就会旷课宅在宿舍里面上网、打游戏,现在“外面诱惑”少了,几乎连寝室都不出了。“而第三类,是坐在课堂里的,他们比较中规中矩,上课时也没有太多积极性,但也不会随意逃课。我们巴不得他们能精神一点,就算是出去玩也好,至少感觉人是有活力的。 ”, x. m6 |+ @* I+ b# q: S- }
  这位老师说,大学城里大多都是二三本院校,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原本就比较弱,更别提主动去参加和专业相关的实践了,“住在大学城反而‘成好事了’,成天宅在宿舍,就像被圈养一样”。* I% X- s4 j: Y- y/ f
  夏蕾说,刚入学时,她还经常和舍友去贵阳市中心逛街,可慢慢地,都不爱出去了。大学城的学生,有的一两个月都不出校门。: z% Z+ E5 f: D" |9 u$ e3 ^8 {4 Q! B4 c
  谁来为孤岛上的学生“搭桥”
  K* i0 w" G3 S8 B  有学者曾撰文指出,远郊高校在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着安全、师生间交流、校际交流及社会实践机会、就业信息不对称及应聘成本增加等问题。远郊办学虽然开拓了教育发展的空间,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 r* x$ S. U' S) b  在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方纲看来,远郊办学物理空间上的迁徙成功,不等于思想、教育模式的迁徙成功。他说,就连老师和市区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
7 _9 A  q7 F; M( `  为了解决老师在新老校区来回奔波的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在新校区修建了条件非常优越的5个职工住宅园区。但这几年,老师的“入住率”一直是个问题。他给出了一组数据,到现在为止,有近10%的老师没有领取新房钥匙;而在领取了钥匙的房子中,进行装修的比例只有50%;而按照物业统计情况来看,已装修的住房中,只有25%开通了天然气,“这说明老师的生活中心不在郊区,和市区有太多牵挂”。
( A% n3 P3 j5 N( d0 p  事实上,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远郊学生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并试图“搭桥”。比如,把将面临就业的大四学生搬回市中心的校区、统一安排学生集体外出实习,等等。; C# x# d7 K' W
  在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专职辅导员雷力看来,在社会实践方面,住在大学城的学生确实比住在市区的学生的交通成本高许多。但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课程会相对集中,是一个读书储备的时机,外出实践的需求不会太多。大三大四时,学校会将课程减少,实践的机会就会充裕许多。
% A( q& E$ D* @# w, Q  雷力认为,大学城条件相对艰苦一点,但辅导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氛围,多引导和鼓励同学往外走,“这需要老师更主动和热情,把外面的讲座、交流的信息告诉他们。也许解决不了根本,但会有些改善”。
1 G3 ?( w* J5 E8 @+ I5 C  冀娟希望,学校要为所谓的“孤岛”搭桥,改变过去 “学生只需接受简单教育”的观念,“其实,学生如果能有那么一点机会,都会特别珍惜,只要我们愿意去给”。. Z. b0 t! N3 Z' B8 }# F, E
  “搭桥也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大学城与城市中心文化之间的障碍,不是空间上的物理距离,更多是学生心理上的陌生感。这会让学生从大学走向社会时,留下许多没有填补好的空白。大学生只有把学到的东西用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很快、很好地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夏蕾的老师王博说。, W5 f5 `; w6 y$ v9 @9 F" A
  听到有消息说,升入大四后会搬回位于市区的老校区,尽管条件会差许多,但汤媛依然兴奋,她计划,从暑假开始找一家传媒类公司进行实习。
+ ^* z2 A! k& `+ H6 |+ |  用她的话来说,大学生不仅需要静下心来在学校学习,同时也需要接触和了解自己将要走入的社会。“新校区确实条件很好,但我们最实际、基础的需求不能忽视。远郊大学和社会的距离,我们自己要主动去克服、弥补,当然也需要学校甚至更多的人来帮助。”
" A# @1 P  }6 \* K5 R4 K4 X( {2 J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欢迎加入我们

x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网站地图|

闽公网安备 35030402009042号

©2003-2012 XMFISH.COM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闽ICP备13000092号-1
网上报警
GMT+8, 2025-4-29 20:45, Processed in 0.068093 second(s), 25 queries,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de ©2003-2012 2001-2012 Comsenz Inc. Corporati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