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不知道莆田黄石镇那三位古代女诗人吗?话说莆田最早出现的有记载的女诗人应该是唐代的江采萍。江采萍出生于莆田黄石镇江东村,世称江梅妃,莆田人称她江东妃。她的作品有“剪刀”等八赋和“楼东赋”、“一斛珠”等。由于她聪慧美丽,被选入宫后倍受宠爱;后因杨妃入侍,受了冷落。有一次唐玄宗偶然怀念旧情,赐给一斛珠子。她拒绝接受,答了一首七绝。后来唐明皇命梨园配曲,称为《一斛珠》。其诗云:
0 x w G- P( c' q; Z. q
* F4 z+ A! M, y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I7 A8 ]! ~' d# a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8 a: T/ k" d- ~ 江采萍是位才女,是福建省第一位女诗人。江采萍的《楼东赋》被收入《全唐文》卷98,《一斛珠》被收入《全唐诗》卷5,后来被译为外文,传到海外也是中国第一首被翻译成外文的诗歌。2 I+ @; J& I# R, {* Y. e1 j* `
江梅妃面对叛军淫威,横眉冷对。她思绪万千,想自己的身世,想自己可爱的家乡,想流离失所中的百姓,又想唐军为什么不堪一击无斗志,叛军为何凶暴残忍害百姓?她想着想着,反而镇定自如,守节不屈,以身殉国而跳井。后来有人将她尸体捞起来,因为她生前爱梅,就把她埋在梅树下,据传后来成为“梅精”。
) F T' a9 W( |, v 黄石历史上的女诗人还有黄幼藻。黄幼藻,字汉荐,黄石塘下人。黄幼藻十三四岁时即善音律。《柳絮篇》是其着名之作。有《竹枝词》云:
5 M$ a/ n3 {, H: {- d 家住横塘白石矶,门前春水浣罗衣;3 Y0 J3 b) V3 F! T0 `
朝来系着木兰棹,闲看鸳鸯对对飞。
. b7 b4 f7 r l) v. f1 D 她的儿子小名露儿,后来为僧,石室岩的海印洞就是露儿僧的遗迹。5 J; Q8 {. k9 J, Z6 \0 m/ F
1958年毛泽东在成都会议期间,圈选的唐宋诗人四川题材的作品中就有黄幼藻的《题明妃出塞图》一诗:! b" `! t' P+ u
天外边风扑面沙,举头何处是中华; c5 i$ [- ^4 @% o
早知身被丹青误,但嫁巫山百姓家。: [0 w7 ?" D. p
黄石历史上还有一位闺秀诗人叫陈淑英。陈淑英(1808-1877年),字德卿,出生于莆田县莆田里(今荔城区黄石镇壶塘村)一个书香门第。小时候好学,秉性温和,博学多才,严以律己。长大后嫁给莆田城厢罗巷里(今荔城区长寿街)翁焕文为继室。夫妻都博通经史。淑英尤长诗作,遗着有《竹素园诗集》,为清代着名女诗人。1 ]- N" ~0 n$ Q& L$ _
陈淑英能诗,尤其工于七言。她的《秋吟二十首》、《癸丑六月大水作》等诗篇,描绘了满清时代莆田民生疾苦,官府残害百姓的丑恶现象。在《癸丑六月大水作》这首诗里,详细地描绘了洪水为患的凄惨现象,有力地控诉了清末统治者不关心民生疾苦,致使人民淹死、饿死等社会状况,表现了她的学识、胆量和高人一等的文学艺术概括力。正如邑人名士刘尚文送她的挽联所云:“一朝绝笔椒花颂,千载遗篇竹素园。”
' f- V% m& J( v. B& w 闺秀诗人陈淑英着有《竹素园诗集》四卷,《秋吟二十首》与《梅花十咏》等,都是她近体诗的力作。她的表弟林扬祖(曾任陕甘总督),为其《竹素园诗集》撰写序文。序中赞她“气含孤芳,词综众妍,无粉麝之气;近体累累如贯珠,与唐音尤合”。
1 t/ [6 E3 o1 Q8 t5 `$ j 陈淑英也善集句,有《秋感》诗云:
9 [' ^) _6 ?$ F 井影摇落故园秋(陆游),
# E/ e. l* Z$ p8 x* U+ j( w 百感中来不自由(杜牧),& A* g, \. E8 L, S& Y' ?5 m
人世几回伤往事(刘禹锡),; P9 G, F/ o7 Z+ O! `- F7 k( G: F8 E
江山空结古今愁(燕敬)。□修懿
( }2 R U) {( J
6 W0 ?2 {3 r! A+ z
9 h; n+ s+ ?6 ~8 O3 V |
|